俗话说:“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当前,我市城市低保家庭中因病致贫现象十分突出,低保家庭往往都有一个或几个病人,疾病使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高额的治疗费用更是雪上加霜,让一个个家庭陷入困境。
被疾病拖垮的家庭
本报记者 张伟 邓亚伟
谷勤修:卖房子也要给老伴治病
外面天寒地冻,谷勤修家却没有任何取暖设施。他的老伴武玉阁从枕头边拿出一个热水袋说:“冷得不行了我就用这个暖暖手。”
谷勤修家住的是楼房,他说:“这房子是1998年单位集资建的,个人拿了3万多元钱。我赶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车。”虽是楼房,屋内的摆设却十分陈旧与简陋。1月7日上午,谷勤修指着客厅里的茶几、方桌和墙上的大镜子对记者说:“前几年,我给一个工地看家,施工队撤走时,把这些东西送给了我。”
今年55岁的谷勤修是菏泽交通集团物资公司的一名职工,武玉阁则是牡丹区某针织厂的一名下岗职工。他们还有一个女儿,目前正在日照上高职。一家人的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武玉阁说:“前几年,他的工资低,我又下岗了,他一个人养不了这个家。我就回到娘家曹县庄寨镇打点零工,一天挣十几块钱,这样才勉强供闺女上学。”
武玉阁的身体一直不好,过去按贫血治疗,没少吃了药,但不见好转。2007年5月,经北京一家医院的专家诊断,她患上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是一种类似白血病的可怕疾病。从确诊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了治病,已经花了14万多元。“看病的钱大部分是借的,上个月在北京住了14天院,带的3万多块钱花光了,最后被医院撵了出来。”谷勤修说,“要想继续治疗,还得花很多钱,在家吃药打针一天也要100多块钱。她没有参加医保,一点也不能报销。”
面对高额的医疗费和日渐消瘦的妻子,谷勤修想把房子卖掉筹钱给她治病。但武玉阁说什么也不同意,甚至以死相威胁:“把房子卖了,咱上哪住去?孩子回来,连家都找不着了。再说卖了房子我的病也不一定能治好。有时我真想一觉睡过去算了……”
谷勤修的老伴生病后,单位为了照顾他,让已下岗多年的他又重新上岗,负责收几栋宿舍楼的水电费,每月工资600多元。这活儿不太忙,他可以腾出时间来照顾妻子。民政部门为他们一家三口办理了城市低保手续,最近还把武玉阁列为大病医疗救助对象。但即便是最高金额5000元的大病救助金,对于谷勤修这个家庭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前几天,谷勤修找到妻子的单位领导,对方答应给武玉阁办理医疗保险。谷勤修希望妻子的医疗保险手续能早点办下来,这样她今后的医药费就可以报销一部分,自己肩头的压力也可以减轻一点。
马爱真:卖菜挣钱救丈夫
1月8日凌晨两点钟,气温降到零下八九度,呼啸的北风带来刺骨的寒意。当大多数人还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睡时,在牡丹区北城办事处益民社区,马爱真已经打开家门,骑上三轮车向城南的蔬菜批发市场走去。
街道上几乎见不到行人和车辆,马爱真用力地蹬着三轮车,她觉着特别疲劳,使不上劲。原来她前一天夜里接近12点才睡,仅仅睡了两个小时。
当记者见到马爱真时,已是1月8日上午9点多钟,她已经赶完了位于菏泽城南的蔬菜批发市场的早市和北关菜市场的早市,推着没卖完的蔬菜刚回到家。从清晨2点到上午9点多钟,马爱真一点饭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当放下菜车,摘下手套,记者注意到马爱真的脸庞被冻得通红,双手也皴裂了。
“建华没病时,我也不会这么紧张,一天还能赶好几个集市,现在他这一病,我根本顾不过来,我快撑不住了……”马爱真泪流满面地说。她告诉记者,原来她和丈夫成建华一起靠卖菜为生,一天挣个四五十块钱,全家生活虽不富裕,但还算稳定。去年7月底,丈夫成建华突患重症肌无力,不但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几乎成了植物人。马爱真和年过七旬的婆婆杨凤云赶紧将成建华送到了医院治疗。如今半年过去了,成建华的病情依然严重,还必须在医院治疗,但在医院治疗所需的高额医疗费让马爱真陷入了困境。
“从住院至今已经花费了两万多元,我们只靠卖菜为生,家里已经拿不出钱来。医院说,建华还必须住院治疗,医药费每天要花一百多元,而我每天卖菜才能挣个二三十元。为此,我只好向亲戚邻居借……”马爱真无奈地说。
马爱真今年14岁的儿子目前在牡丹区北城中学上学,看到父亲病重需要治疗而家里拿不起医疗费,他就告诉母亲,要退学到外地打工挣钱给父亲治病。马爱真悲喜交加,抱着懂事的儿子痛哭不已。
马爱真没有放弃对丈夫救治的希望,为了多挣些钱,她更是起早贪黑地劳作。今年70岁的婆婆杨凤云把老伴留下的钱都拿了出来。在儿子住院治疗时,老人日夜伺候在病床前。而当马爱真照顾丈夫时,老人就在家帮忙收拾蔬菜,以减轻儿媳的负担。
马爱真家的困境引起了周围邻居的关注,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邻居纷纷来到她家中,帮助马爱真择菜。看着热情的邻居,马爱真非常感动,她说,有这么好心人的帮助,我再苦再难也要干活挣钱,给丈夫治病!
一人得病拖累全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病致贫的现象在一些破产倒闭的老企业尤为突出。
今年54岁的祝仰华是原菏泽地区柴油机厂的职工,2006年8月,他因患脑溢血病倒在床,几乎成了植物人。祝仰华的病倒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
1月8日晚,记者在该厂有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市柴油机厂家属院,祝仰华一家就在该家属院一处不足四十平方的房子里居住。给记者开门的是祝仰华的女儿祝令燕,她也是该厂的职工,现在下岗在家。
祝令燕告诉记者,全家几口人都挤在这狭小的房子里生活,当父亲还健康时,全家的生活还能维持,但自父亲病倒后,家里变得异常困难。为给父亲治病,她和母亲带着父亲先后多次到济南求医,花费了十多万元。而这些钱大部分是借亲戚的,至今还没办法还上。后来,因为实在是拿不出医疗费,被迫回到家中,仅靠药物维持父亲的生命。
祝仰华吃喝拉撒都得靠人伺候,为了让他的身体内血液流通正常,更得要靠人不时地翻动身体,因此祝令燕和母亲每天几乎没有歇息的时间。“我妈也有糖尿病,而且病情还在加重,但她为了伺候好父亲,几乎没在意过自己的病情……”祝令燕哽咽着说。
在这个家中,不是仅祝令燕和母亲为祝仰华的病忙碌着,祝令燕的丈夫也为了岳父的病而到处奔波。“我们结婚时间不长,为了给父亲治病,丈夫就到外地打工,他挣的钱几乎都用到了给父亲治病上。”祝令燕说。
“现在除了能维持父亲的生命外,我们再也拿不出钱来给父亲治病,但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父亲的病也会奇迹地好起来!”祝令燕说。
今年64岁的刘云安也是原菏泽地区柴油机厂的职工,他是2007年5月份被诊断患上尿毒症的,虽然家人四处借贷花了16多万元给他治病,但他的病情依然十分严重。
1月8日晚,刘云安的老伴杨翠平告诉记者,自从刘云安得病后,家里能换钱的东西都卖了,能借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如今为了给老伴继续治病,几个孩子都外出打工了,他们每月几乎把全部的工资都寄回家付医药费。
为了省钱,杨翠平常常在喂完老伴饭后,吃他剩下的饭,有时她一天只吃两顿饭。“几天前,家里连买面的钱都没了,眼看着我们就要断炊了,多亏一个亲戚及时给送了一袋面,我们才有了吃的,而这我都没敢给老伴和孩子们说……”杨翠平哽咽着说。
目前刘云安的病仍在维持治疗中,他每周要进行两次血液透析,每次费用在500元左右,每月下来需要4000多元,这还不算平时吃的药……当杨翠平算着这一项项花费时,不知不觉间已泪流满面。
记者手记:在记者采访的几户因病致贫的低保户中,有的没有加入医疗保险,医疗费得不到报销;有的虽加入了医疗保险,但一些大病、重病所需的高额医疗费仍像巨大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看来,我们在建立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大病救助机制。同时我们也对国家新的医改方案充满期待,希望看病难、看病贵尽快成为历史,希望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不再因病致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