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第A4版:人文菏泽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白茅村

曹县庄寨镇白茅村,村名源于元代贾鲁治理黄河。《曹县地名志》记载:村名见于《元史》。元惠宗至正初年,黄河于白茅决口,工部尚书贾鲁率17万民工治河,工程自白茅始。因当时黄河泛滥,此地形成白碱滩,茅草丛生,故名白茅。

元惠宗时期,黄河多次在白茅决口。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朝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民工15万、兵卒2万治理黄河。贾鲁采取疏、浚、塞并举和先易后难的方针,将工程分为三段:首先整治旧河道,开辟分洪泄流的减水河;其次堵塞黄河故道各处决口、豁口,并修筑北岸堤防;最后堵塞白茅决口,挽河归复故道。

此次治河最关键的战役是堵塞白茅决口。贾鲁先修筑三道刺水大堤,“总长二十六里二百步”,用以挑流减弱决口水势。随后,又修筑截河大堤,其中黄陵口北岸“长十里四十一步”,黄陵口南岸“长九里百六十步”。这些工程完工后,故道开始通水,但因刺水堤和截河堤长度不足,进入故道的水量有限。未堵塞的口门“南北广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余”,又值秋汛,水势更猛,决口之水仍“多故河十之八”。贾鲁遂改用“石船堤障水”之法——将装满石子的27艘大船依次凿沉,形成石船大堤,最终成功封堵白茅决口,使河水断流,故道恢复畅通。

贾鲁治河始于白茅村一带。该地在汉朝时为济阳县治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出生于此。旧志记载:刘秀父亲刘钦任济阳县令,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十二月,刘秀出生于济阳县署。民间传说,刘秀降生时正值严冬,大雪封门,天气极寒。附近乡民见县署内红光冲天,以为失火,纷纷前往救火,却未见火情,只听屋舍内传出响亮婴儿啼哭声,众人十分惊讶。是年堤内大熟,发现谷物一茎九穗。刘钦认为此乃吉兆,遂为儿子取名“秀”。刘秀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9岁成为孤儿,从济阳县迁居河南南阳;28岁起兵反对王莽新朝,31岁登基为帝,定都洛阳,开创历时196年的东汉王朝,史称光武帝。

“汉舍嘉禾”为清代曹县八景之一,所指即刘秀出生于白茅的传说。明代的白茅村,至清代因形成集市而称白茅集。村中居住有王、刘、韩、孙、许等姓氏,其中王氏作为于谦后裔而广为人知。

该村《王氏族谱》记载:白茅王氏世居考城;六世祖谦,字廷益,历任御史、兵部左侍郎、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官封少保。于谦为官清廉正直,因“夺门之变”蒙难,家产被抄没,家属发配边境。其长子于冕经王直等老臣极力保奏,发配龙门。于谦义女王朵儿为报恩情,巧妙将于冕次子于柯带出京城,跋涉至白茅村。为保全忠良之后,王朵儿让于柯改姓王,对外假称母子。1469年,于谦冤案昭雪,于冕官复原职。王朵儿得知后,带于柯赴京认父。她不愿留居京城,独自返回白茅村,不久病故。于冕感念王朵儿养育之恩,遂让于柯留在白茅村,继承王姓。于柯娶妻梁氏,立业后改名志行,字笃躬,决心在白茅村繁衍生息。

明代曾在白茅村河畔建于谦祠堂,后于1950年重建。2021年5月,于谦纪念堂被列入曹县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丰瀚 酆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