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曰:李家小亮,去投干棒,一投就中,恣得不轻,投了一车,回家烧锅,晌午吃饭,肉包蘸蒜。王家小胖,去投干棒,投了一晌,闪了肩膀,扭了脖梗,砸了头顶,生气回家,崴了脚丫。
冬日里,树上枯枝渐多,乡村的孩子们常握着短木棍,将它们从树上投落,再扛回家中作柴。这虽多是大人的嘱咐,孩子们却同样乐在其中。
投干棒用的木棍不宜过长过粗,需掂在手里轻重适宜。冬日的林间,常见孩子们手持磨得溜光的木棍,仰头在树下搜寻合适的目标。杨树、柳树、槐树的枯枝,木质坚硬,耐烧火旺,是投干棒的首选。
投干棒最好选在晴朗无风的午后。此时枝干脆硬,易于击落;若遇大风,不仅难以瞄准,落下的干棒也易伤人。投掷时讲究力道均匀,不可过猛,否则枝干易碎裂;角度亦须精准,最好击中枝丫与主干的连接处,方能令整段枯枝完整落下。
选定目标后,孩子们后退几步,抡起木棍,瞄准枝丫关节处奋力一击。“咔嚓”一声,枯枝应声坠落,孩子们欢呼着跑上前拾起。待积攒得多了,便用绳子捆作一束。有时他们还比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投下的干棒最多。若有断枝卡在树杈间,大家便轮流投掷;若投不下来,便齐心合力摇晃树干,直至其落下。林间木棍与枯枝的碰撞声,伴着孩子们的欢笑,汇成一首温暖的冬日交响曲。
在那个煤炭稀缺的年代,一捆干棒能烧上大半天,既省钱,又暖和。粗枝耐烧,宜用于熬粥炖肉;细枝易燃,适合引火点火。用干棒烧出的玉米粥格外黏稠香甜,烤红薯外焦里嫩,烙饼也带着淡淡的木香。这些因干棒而生的风味,成了旧日冬天里最温暖的记忆。
枯枝终会凋落,记忆却不会湮灭;习俗或许改变,温暖却将长久留存。
文/孔伟建 图/王世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