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第A4版:人文菏泽

趣谈鲁西南方言土语——“半熟”

“半熟”这个词在菏泽乃至鲁南地区的读音都为“半浮”。若用普通话理解,意为食物只熟了一半;但在菏泽话中,这完全是个贬义词,与食物毫无关系。相传,这个词最早出自上古时期一位菏泽人之口。

“半熟”不仅流传于菏泽民间,在鲁南、苏北和豫东一带也广泛使用。许多人虽常挂嘴边,却未必知晓它背后关联着一位伟大君主的故事。

舜是中国上古时期的杰出人物、“五帝”之一。《史记》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意思是舜是冀州人,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在寿丘制作日用器物,利用好的时机贩卖到负夏这个地方。

据考证,舜耕作的历山位于今山东省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雷泽就在历山南不远处。《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东夷族群生活区域大致在鲁西南一带,而上古冀州也包含菏泽地区。菏泽历史文化学者徐子红先生考证,“诸冯”之“诸”为“渚”的通假,“冯”通“凭”,认为舜出生于雷泽湖畔的水文观测台栏杆下。也就是说,舜本是上古时代冀州雷泽湖一带的人,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什么会在雷泽捕鱼。

舜精通制陶工艺,并通过贩卖陶器积累了财富与人脉,这为他日后继承尧的帝位奠定了经济与社会基础。舜以孝顺著称,但家庭环境复杂。他的父亲名叫“瞽叟”,意为“瞎老头”,并非正式名字。瞽叟续弦后又生一子象。为了霸占舜的家产与妻子,他们多次谋害舜,但舜始终宽容以待,因而赢得众人敬重。

从那时起,“瞎”这个词就不单指视力缺陷,更多了一层“坏”的含义。说一个人很“瞎”,不是说他视力不好,而是指他品行不端、令人厌恶。“瞎包”就成了这类人的专属称呼。后来,“瞎”也引申为形容腐烂、变质的事物。这是解释“半熟”一词时附带的一个方言现象。

据鲁西南民间传说,《史记》中还有一个未被记载的故事,那就是象学烧陶的经历。瞽叟得知舜因制陶积累了大量财富,便让象跟随舜学习制陶。但象好吃懒做,智力不足,根本不是这块料。他捏出的陶坯歪歪扭扭,不成形状,舜只好让他负责最简单的烧陶工作。

一天,舜有事外出,将烧陶任务交给象。舜把陶坯入窑,点燃柴草,再三叮嘱象要看守火候,不可断火。舜离开后,象看守片刻便觉无聊,外出闲逛一番,回来竟躺在草堆上睡着了。舜归来时,象仍在酣睡。舜检查窑火,发现火已熄灭,以为陶器烧制完成,便进窑查看。结果因火候不足,陶器没有烧透,整窑尽成废品。

舜气愤地唤醒象,责备他玩忽职守。象却振振有词地反驳:“咋啦!你只让我看火,又没让我添柴!”见象如此强词夺理,舜怒道:“你真是个没烧透的半熟!”于是,“半熟”一词便流传下来,用来形容某个人缺心眼、智商低、能力差、做事不顾后果、任性胡来的一种状态。

在菏泽,生活中遇到这种人,直率的会称其为“半熟”;含蓄的则评价为“没烧熟”或“琉璃头”,意为“烧瞎了”。如果一次遇到两个这样的人,人们便会用上一句歇后语:“黑碗蒜臼子——一个窑里的货”,以表达对这种人的厌恶与愤慨。

生活中遇到“半熟”的几率不小,如何应对,则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 张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