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这片千年古邑,曾饱经抗战烽火的洗礼,如今正将青山绿水与工笔牡丹绘就成富民强县的崭新画卷。往昔的硝烟,早已沉淀为这片土地深沉的底蕴。
10月25日上午,家住巨野县城区的吴继峰和女儿成为白虎山动物园当天的首批游客。他们或许难以想象,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矿区。
与此同时,数十公里外的巨野书画街已飘起阵阵墨香。在这里,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将雍容华贵的工笔牡丹永久定格在宣纸上。
80年光阴荏苒,这个曾经的鲁西南抗日根据地重要枢纽,已走出崭新的发展之路。
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37年。那年10月,一支由108名师生组成的“济南乡师战地服务团”跋涉至巨野。他们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高唱救亡歌曲,唤醒了这座古县的抗日意识。几乎同时,爱国青年王绍一毅然放弃家业,返回家乡巨野小屯村创办“青年抗日夜校”。知识分子的呐喊与群众的自觉觉醒,共同拉开了巨野抗战的序幕。
巨野抗战从一开始就展现出独特格局。“这里是鲁西南、运西和湖西三块根据地的联系枢纽。”巨野县博物馆讲解员黄振华介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巨野抗日斗争的复杂性与战略性。
1939年3月,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部抵达郓城。汶郓巨嘉四县边区联庄总会会长王中祥、青救会会长王绍一代表巨野人民前往迎接。这次历史性会面,使巨北抗日武装正式纳入八路军作战体系,也形成了巨野抗战的鲜明特色——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与群众武装紧密结合,共同筑起抗日长城。
1940年秋,为打通三大根据地的联系通道,县党政机关随八路军转移至巨南,开辟了巨南抗日新局面。此后,尽管面临日寇“扫荡”、顽军摩擦和罕见灾荒的三重压力,巨南根据地依然如楔子般牢牢钉在敌人心脏地带。
在最艰苦的1941至1942年,旱蝗灾害肆虐。县委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减租减息。“我们靠的是与群众同甘共苦,领导干部当年都带头帮群众干农活。”96岁的抗战老兵黄成义回忆道。 正是这种血脉相连的信任,让巨野这个“战略枢纽”在腥风血雨中始终屹立不倒,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谱写了光辉一页。
矿山重生化“金山”
站在巨野金山顶极目远眺,白虎山天池如玉,青龙湖碧波荡漾。湖光山色间,昔日战火纷飞的大地已化作秀美山河。
在白虎山动物园,晨光洒在萌态可掬的羊驼身上。小女孩踮起脚尖,轻轻递出手中的萝卜。一旁,吴继峰的脸上漾开欣慰的笑容。
“从东头走到西头,就变成了白老头。”这句曾在巨野县核桃园镇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年的环境困境。作为菏泽市唯一拥有山石资源的县,巨野曾一度陷入“靠山吃山”的困局。金山周边采石场有60多家、石灰窑50多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2015年,巨野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封山禁采,关停所有矿山,全面推进生态修复。政府迅速制定金山文旅小镇总体规划,项目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核心建设区3.5平方公里,覆盖20个行政村,总投资32亿元。规划设计了金山祥瑞文化休闲区、青龙山汉文化休闲娱乐区、白虎山山水田园体验区、凤凰山运动养生区四大功能区。
在“生态修复+文化IP+特色项目+创新突破”的规划引领下,如今的核桃园镇已“重生”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文旅小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前王庄石头寨、碧波荡漾的白虎山天池、尽显大汉风情的小镇建筑、水光潋滟的青龙湖水上乐园……一个个建在废旧矿山、矿坑上的旅游项目,正成为金山文旅小镇的新亮点。
丹青绘就新生活
在巨野县书画院,农民画师张玉梅正指导几位妇女绘制工笔牡丹。细腻的笔触下,牡丹层层晕染,栩栩如生。“工笔牡丹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让我们这些农民实现了自我价值。”她说。
目前,巨野县从事绘画创作、装裱销售的人员约2万人,其中农民画师占90%。从最初的彩蛋、屏风绘制起步,如今已形成综合年产值45亿元的产业,巨野工笔牡丹画走出了一条“一画兴百业”的乡村振兴之路。作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频频亮相。全县共发展绘画专业镇8个、专业村50个。
这支画笔改变的不仅是收入,更是生活方式。过去,巨野农民除了务农,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如今,他们在家门口执笔作画,在宣纸与色彩的交融中找到了新的身份认同。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人,而是以艺术为媒介,将乡土情感转化为具象美的创造者。改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那份深植于心的勤劳与坚韧。牡丹绚烂绽放,恰如他们正在绽放的多彩人生。
今日巨野,丹青染纸,青山映水。深植于血脉中的抗战精神,仍在续写着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文/图 记者 马源劭
打不垮的“战略枢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