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9日
第A6版:人文菏泽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郜 鼎

张长国

郜鼎在今成武县东南约9公里的地方,故址现有郜东、郜西两个村。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都城记》‘文王庶子所封’。”封地约有五十里方圆。其实,郜这个地名在商代就出现了,只不过当时叫“告”。

郜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在甲骨卜辞中,就有了“告”“告子”和关于“告国”的记载。“告”字写法非常有会意字的特点。“告”的甲骨文形状是一个形似“口”的字上面一个象形的“牛”字,口字是祭台的变形,上面放着用类似盘子的器具盛着牛头祭祀,引申出祈祷、告诉之意。从这一方面讲,告地最早应该是一个有祭台、用于祭祀的地方。

那么,“告”这个地方祭祀的是谁呢?因为夏、商、周三代时期史料的缺乏,并不能十分确定,但仍有线索可以查找。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曾孙名帝喾,帝喾是尧的父亲。尧的活动地在菏泽一带,帝喾之“喾”字在古籍中也写作“俈”。据成武县汶上集镇文史爱好者周长芳同志考证,帝喾的“喾”字古音应为“告”,告地应是帝喾的活动地之一。结合这个论断可以推测,告地是上古祭祀帝喾的地方。

在商代,“告国”是商王朝的附属国之一,曾经出兵跟随商王伐“人方”。周武王灭商后,“告国”跟着被灭了。周武王灭告国后,就把庶弟封在了这个祭祀帝喾的地方,体现了对庶弟的重视。“告”字的甲骨文并没有右耳旁,这个右耳旁在甲骨文中则是“邑”字,是一个人跪坐在祭台下的形象,上面的口字是祭台的变形,后跪坐之人变形为巴,最后成为右耳旁。由此可以得出,人们由于祭祀而聚居一起,一同跪地祭拜,于是成为邑,“邑”中则必有用于祭祀的高台,正如鲁西南地区在解放前村村几乎都有庙宇一样,表现的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周武王庶弟封于告后,在告字旁加了右耳旁,表明了“郜”地的地位,后人以地为姓,成为郜姓的起源地。现郜鼎仍有晒银台遗址,据推测可能是告国祭祀所用。

周武王封庶弟于郜的时候,铸造了一个象征国家主权的鼎,叫作郜鼎。这个鼎上的“告”已经有了右耳旁,此鼎又叫郜史硕父鼎,两耳三足,鼓腹结构,鼎上刻有铭文:“所赐庶民、臣仆、车马、戎兵、田地数目,以为国宝,世世保守”。但现只能查找到该鼎的拓片,保存在国家图书馆,鼎实物已下落不明。关于这个鼎的故事也非常曲折。春秋时期,诸侯国崛起,周王室衰微,宋国灭郜国,把郜国的这个鼎还有一批青铜器掠走了。公元前710年,宋国太宰华督弑宋殇公,立宋庄公,为不引起周边国家的反对,就把郜鼎送给了北边的鲁国,于是引出了臧哀伯谏纳郜鼎的故事。

其实,商代晚期,告国青铜器还有很多,目前能查到的大约四十多件,如册告卣,现藏美国塞克勒美术馆,应该是册封告国而铸造的;郜仲尊,2007年出土于福建浦城县仙阳镇管九村土墩墓群,是一种盛酒的礼器;告田鼎,是商王颁发给告子管理土地的证据;告宁鼎、告宁觚、告宁爵等等,这些应该是当时的告子进贡给商王的文书凭证。

1958年,此地建立郜鼎集乡,后撤销;1979年重建,2001年,郜鼎集乡撤销。

2020-04-29 张长国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11883.html 1 郜 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