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纪磊
突发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突发性、群体性、危害性、紧急性、易变性、关联性等特点,尤其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其内在的敏感性和矛盾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更容易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应对来看,需要重点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舆论引导增强共同体意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需要强化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体意识,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舆论导向,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民众用唯物的、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历史的眼光看待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存在和发展中的问题,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比如,在这次疫情中,“全国支援”“对口支援”“驰援”“全国一盘棋”“人民战‘疫’”获得媒体和舆情聚焦,成为报道的高频词。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又一次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牢牢筑起了炎黄子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精准施策提高舆情应对效果。提高舆情治理水平和效果,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对症施治”。抓速度:第一时间反应。主管方应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第一时间公布有关情况,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抓准度:充分告知事实。舆情应对要建立在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敏感信息需要严谨核对,认真查证后方可确定;对已经发布的有问题的信息应立即纠正、诚恳检讨。抓精度:读懂民意期待。舆情应对要“射中靶心”,读懂舆情背后的民意期待,回答关切点、痛点。抓温度:营造共情语境。应改变居高临下“冷冰冰、硬邦邦”话语方式,营造尊重、关爱、诚实、勇敢、担当、谦卑的语境。
善于借助主流媒体及第三方发声。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为信息时代“把关人”及社会舆论“压舱石”的作用,及时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网民情绪扶正抑偏、回应关切释疑解惑。很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往往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需要更多地相信和依靠专家学者等第三方进行专业发声,快速缓解社会恐慌情绪。1月20日晚间,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接受了白岩松采访,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回应了民众的关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坚持分类分级及时辟谣。网络谣言、猜测、质疑和炒作与突发事件相伴而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次事件中爆发的谣言种类繁多,“杀伤性”各有不同,要坚持分类分级进行辟谣。有些谣言,如喝酒能够消灭病毒、需要戴多个口罩、疫苗研制成功等并没有太大的恶劣影响,只要在一些媒体上进行简单辟谣即可。而有些谣言,如武汉卫健委领导染病逃离、多个城市被封城等涉及到政府公信力的谣言则需要启动更高级别的辟谣机制。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对新闻、论坛、“两微”、QQ群、及时通信软件的动态网页进行有效的结构化信息抽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挖掘有规律的信息,对集合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及事件发展的趋势预测,从而提出重要的舆情信息。对可能出观的扩大化、恶性化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和研判。
(作者单位:中共菏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