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保玉:留恋在乡村工作的日子
有了第一份工作
1949年9月5日,孙保玉出生于定陶县马集镇力本屯行政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如今,在乡政府民政部门工作了28个年头的他退休后在牡丹区居住。
在孙保玉的记忆中,儿时的他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清贫。孙保玉兄弟姐妹五人,加上年事已高的奶奶,全家八口人仅靠父母种地来维持生活。他们兄弟姐妹五人从小就很懂事,经常帮父母种地、干家务。孙保玉上小学时,弟弟不幸得了脑炎,随后妹妹又得了肺炎,因无钱治病,先后去世。
孙保玉17岁那年,县邮政局到村里来招收临时邮递员,正在地里干活的他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放下手中的锄头跑到招工点报了名。“我早就不想在家种地了,只要能有份工作,能挣钱,干什么都可以。”孙保玉拥有了第一份工作,心里乐开了花。上班第一天,孙保玉就背着一大包信件,步行到各村挨家挨户送信,一走就是一整天,累得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让他体会到了做邮递员的辛苦。后来,孙保玉看见其他邮递员送信都是骑着自行车,感觉十分神气,这让他羡慕不已。由于自己是临时工,单位不配备交通工具,孙保玉就下决心要自己攒钱买一辆自行车。
两个月后,孙保玉拿着自己的工资找到大队干部,请求帮他买一辆新自行车。因为钱太少,最后他只买到一辆二手“飞鸽”牌自行车。“我立马把自行车推回家,在院子里学着骑,不知摔了多少次。学会后,我就骑着自行车从村东头到村西头,来回骑了好几趟,村里的小孩都跟在我的自行车后面跑。从那以后,我也可以像那些老邮递员一样骑着自行车去送信了。”谈起第一次骑自行车送信,孙宝玉难掩心中的喜悦,哈哈大笑起来。
兼职当枪械管理员
邮递员的差事干了一年多,恰逢“文革”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孙保玉又回家务农。197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孙保玉到力本屯乡政府民政部门工作。
1979年,得知周边县武装部枪械库发生被盗事件,力本屯乡政府决定招收枪械管理员夜晚看管枪械库。由于这份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没有人主动报名。孙保玉和武装部的一位干部关系不错,经常晚上陪这位干部看枪械库。后来,孙保玉除了负责管理、分配救灾物资、安置伤残军人等民政工作外,兼职做起了枪械管理员。起初,孙保玉只负责夜晚在枪械库外看护,后来便随武装部长进枪械库对枪支进行保养。
“记得第一次走进枪械库,看到枪橱里摆放整齐的枪支,心里很是激动。我当时心想,如果现在敌人来了,我就可以顺手拿起一支好枪和他们打一仗,杀他个片甲不留!”孙保玉乐呵呵地说起自己当时的想法,心潮澎湃。“那些枪支每个月要擦一擦,上上油,做保养。由于我从来没有摸过枪,第一次摸枪心里还有些担心。不过听同事说枪里面都没有子弹,枪栓也取了下来,没有危险,我这才大胆地去和那些枪支近距离接触。”
筹建全县第一家养老院
1983年,力本屯乡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照顾孤寡老人、贫困家庭,准备筹建全县第一所福利养老院,有关领导安排孙保玉主要负责筹建工作。聘院长、招会计、定木材、盖房子……大大小小的事,全由孙保玉一人操办。
1986年4月份,颇具规模的养老院建设基本完工,看到30多间宽敞明亮的宿舍矗立在眼前,孙保玉感到很欣慰。离养老院入住仪式还有三个多月时,宿舍里的桌椅床铺等设施还没有配备完善。孙保玉又开始四处筹备,找木工、油漆工、裁缝,去县城买牙缸牙刷锅碗瓢盆……据孙保玉回忆,那几天养老院里十分热闹:六个木工师傅同时在打桌子、凳子、木箱、木床;四个裁缝搬来自家的缝纫机,缝制床单、被罩、衣物;油漆工粉刷着家具……
1986年7月份,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全县第一家福利养老院入住仪式隆重举行。听着县政府有关领导的赞许,看着20多位入住的老人脸上洋溢着孩子般天真的笑容,孙保玉欣慰地笑了。
当起婚姻调解员
在乡政府民政部门工作多年的孙保玉,不仅要负责办理结婚、离婚等手续,有时还会充当调解婚姻关系的调解员。
让孙保玉印象最深刻的是,1990年他帮助一个军人家庭解决了婚姻危机。这位军人是临村一名村干部的儿子,和力本屯村一姑娘结婚后就去参军了。但他在部队里待了五六年后,回家探亲时却提出离婚。两人虽已结婚几年,之间却没有多少感情,也没有孩子,但此事遭到女方家人的反对。这位军人找到孙保玉,让他帮忙办理离婚。孙保玉觉得这位军人对自己的婚姻太过草率,便多次主动找他做思想工作。部队里听说此事后,也派人来调查,孙保玉协助部队来的人一起做工作姻。最后通过他们的努力,这名军人放弃了离婚的想法,并带着女方一起到部队安了家。
“看到一对对情侣欢欢喜喜地来登记结婚,我心里由衷地为他们祝福;而看到有人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地来办离婚,我总是忍不住要调解一番,希望他们再三斟酌,珍惜婚姻。”孙保玉语重心长地说。
2004年,孙保玉退休后跟着儿子来到了菏泽市区定居。“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在乡村工作这几十年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我无怨无悔。如今,我住在菏泽城里,闲暇时养养鸟、种种花,接送孙子上学放学,生活非常安逸,但回忆起过去的时光,让我留恋啊!”孙保玉说。
本报记者 刘 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