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菏泽网消息
自2006年以来,我市始终把“三支一扶”工作作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新农村、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机遇来抓。3年来,我市共招募443名高校毕业生,先后安置到8个县103个乡镇从事支教、支医和支农工作。如今,这些自愿到基层的大学生们,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不但积极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服务于民,而且也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张伟: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个基点
2007年,张伟从菏泽学院毕业以后,来到鄄城县红船霍庄村,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工作两年来,张伟在带领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实现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价值。目前,全村建有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和绿化小公园,主要道路两旁种植各类花卉、苗木1000多株。
张伟到村任职以后,在村党支部书记霍维松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年轻人热情好动、有文化的优势,利用农闲时节,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读书学习,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他还以创建平安村庄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轮户联防”,认真调解群众矛盾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通过抓典型、修改完善《村规民约》、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教育管理,引导其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
鄄城县红船镇霍庄村有加工豆腐的手艺,村里有一口老井, 其井里面的水做出来的豆腐更称得上是一绝。长期间以来,该村的豆腐加工是总是小打小闹,
没形成规模。张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晚上,他走村入户做调查; 白天,他跑去市场考察;周未,他一个人搭车去县里落实政策。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伟的组织下,霍庄村豆腐加工协会于2007年10月份成立了。
从此,霍庄村豆腐加工实行统一生产,集体供货销售,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张伟却因为劳累过度病倒在床。乡亲们温暖的问候和祝福又使张伟觉得自己病情减了大半,王大娘说:“
孩子,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产的蛋,营养高,你吃了吧!” 王大娘的一席话让张伟热泪盈眶,一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伟告诉记者,霍庄村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个基点。在这里,他奉献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很多。
葛化磊:农村也能锻炼出真本事
时值初夏,正是蔬菜苗期的管理的关键时期。在成武县苟村集镇苟村集村农民邵国全的地头,几个村民正围着一个大学生模样的人听他讲解目前辣椒管理的要点,并不时提出各种疑问。他就是被当地群众热情的称为“土专家、连心桥、宣传员”的2006届“三支一扶”大学生葛化磊。
刚到基层,为了取得当地群众的信任,葛化磊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农业技术学好学精,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说干就干,自费买农业书籍、光盘,上网查资料,只要有时间就通过多种渠道去学习农业技术理论,并主动向一些群众学习经验。目前,苟村集镇苟村集村村民只要在农业生产中遇到了难题就会想到他这位“土专家”。
2007年,葛化磊看到群众有事就知道往政府跑,可到了地方却不懂办事程序。根据这个农村工作实际,葛化磊建言党委政府印制了密切干群关系的“亲情卡”。即:把全镇副科级干部及镇直部门负责人的电话浓缩为了一张卡,通过包村干部发放到群众手中,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电话联系到干部,为群众解决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便捷。起草并建言党委政府实施了信访“五诊法”。即:领导开门“坐诊”、每周干部“出诊”、紧急事件“急诊”、较难案件“会诊”,定期组织“复诊”。“五诊法”的创立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工作之余,葛化磊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写身边事,树身边人,用自己的文笔,树起来一个个活生生的典型。他根据党委政府各个中心工作的特点,及时写出了《“三让”奏响和谐曲》,分别刊发在市、县党报党刊上;为倡树婚育新风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葛化磊根据本镇祝庄村青年农民梁喜柱的故事,及时写出了《三改家谱》,并刊发在省《人口导报》和《菏泽日报》上,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充分发挥退伍军人作用,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他根据苟村集村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梁士军的事迹,写出了通讯《为了心中那个梦》,并刊发在《中国国防报》、《黄河民兵》、《菏泽日报》上,为全镇农村的文化建设开了个好头。
记者 秦广英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