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旅游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菏泽新闻
传承人:不让绝技成绝响
2009-05-21 23:00:16   来源: 牡丹晚报   字体大小

  他们当中,有享誉海内外的一代古筝大师,有身手不凡的民间巧匠,有技艺超群的面塑、砖塑大师,还有各地方戏曲门类中响当当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日,国家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省共有34人上榜,我市有10人入选,居全省第一。这些被称为民间文化“活化石”的艺术家们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传承人”:不让绝技成绝响

  

  本报记者 陈 力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中国菏泽网讯 在文化部刚刚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中,我市共有10人入选,这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说,在全省前两批共有16人入选的情况下,能有10人入选,非常难能可贵。在一定程度上,这10人是延续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绝血脉,他们肩负着传承与传授的双重“使命”,保护好他们并助其“开枝散叶”,也就等于保住了许多濒于消逝的民间文化。

  

  但记者看着手上这份10人名单,第一感觉就是“老”:砖塑传承人谢学运81岁,曹州面人传承人李金城77岁,古筝艺术传承人赵登山76岁,枣梆传承人房灵合72岁、张文英67岁,两夹弦传承人宋瑞桃71岁、李京华70岁,山东梆子传承人刘桂松68岁……让人不由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感。

  

68岁的刘桂松老师在传授徒弟

 

  

  无徒可授,传承面临断层

  

  刘桂松是山东梆子的正宗传人,她12岁师从父亲刘云亭学艺,14岁登台,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独特,唱念做打,无一不精,在山东梆子剧种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梆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上报材料显示:山东梆子早期班社、专业剧团众多,但现存剧团仅有菏泽、巨野、郓城、泰安、济宁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团体,且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刘桂松深刻体会到山东梆子现在的困境,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很多剧团都散了。

  

  67岁的刘桂松已退休多年,目前住在巨野县剧团家属院。在刘桂松的弟子中,比较出名的几人已经在各种比赛中获过大奖,不过随着剧团解散,他们也纷纷离开了山东梆子。“没有‘钱’途,是造成‘传承无人’的主要原因。”刘桂松老师一语道破“天机”,这也是许多“非遗”传承人最大的无奈。

  

  赵登山,1933年生人,郓城县杨寺村人,中国古筝学会第一副会长,原任吉林省歌舞剧院艺术顾问,多次在全国民乐大赛中担任评委,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演出,培养了一百多名古筝演奏人才,为我国的古筝艺术做出了较大贡献。50多年的艺术生涯,使他在全国古筝界有着崇高的声誉

  

  赵登山说,菏泽古筝历史悠久,筝曲寓意深长,表现手法多样,耐人寻味,是我国古筝艺术丰富的宝库。然而,菏泽古筝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发掘、抢救和保护已刻不容缓。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古筝演奏家或走出菏泽,或年时已高,或已经谢世,有些传统曲目和绝技已难以得到传承,比如以古筝为主奏乐曲的弦索乐《碰八板》,在全国是很有影响、很有特点的,但民间已无人能演奏。

  

67岁的张文英老师向记者讲述枣梆的辉煌

 

  

  枣梆的传承人张文英说,上个世纪末,枣梆一度观众零落、舞台冷清,演员十分失落。近两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喜欢枣梆的观众渐渐增多,但枣梆的活动阵地却日趋缩小,而且一些老艺人、老艺术家相继谢世,造成了一些表演技艺难以传承的尴尬局面。目前,枣梆剧种全国仅有一个专业团体,且大部分演员年事已高,青年演员寥寥可数,演员已出现断层。张文英说,只有以各种途径、形式培养接班人,才有可能扭转枣梆的濒危状况。

  

  传承人理应受到保护

  

  “失去传承人,遗产就变成死的东西,就没有保护价值了。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口耳相授的过程,要避免“人亡艺息”悲剧的发生,就必须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其带徒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负责人认为,这些传承人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他们都完整掌握了所代表的项目,或者有特殊技能,具有这一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投以更多的“保护”。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拨专项资金,并对传承人的补贴以及带徒弟的费用等都有明确安排。

  

  经过省专家评审会论证,菏泽学院音乐系获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菏泽地方戏剧院和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已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我市在挖掘整理“非遗”项目,建立市、县两级“非遗”名录的同时,还加大了对“非遗”传承和保护力度,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同时深入开展“民俗进校园”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从今年开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都将获得中央财政拨发的8000元工作津贴。这意味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财政支持外,又将获得一份额外的“传承经费”。

  

  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冯光钰在一次来菏授课中,讲的一段话至今让记者记忆犹新。他说,历史上的纺织能手黄道婆,造纸术发明人蔡伦,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建筑大师鲁班,他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立者。人们提起他们,不仅如数家珍,甚至还会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无限敬意。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所要保护的也正是这样一群人,所不同的是,我们保护的不再是那些已经作古了的,而是那些尚活在人间的“黄道婆、蔡伦、鲁班”们。他们是国宝,是文化英雄,因此作为重要的传统人力资源,理应受到国家的保护。

  

  

  

  

  ●相关链接●

  

  1、传承人将履行什么样的义务

  

  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将在整理、记录、出版有关技术与艺术资料,授徒传艺、培训讲习,展演、展示和学术交流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得到保护和扶持。同时,代表性传承人也应在生产、创作,提供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作品及其他智力成果;认真开展传承工作,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配合开展该保护项目的公益性展示、教育、研讨、交流等活动方面承担一定的义务。

  

  2、为什么我市有许多门类的传承人没有入选

  

  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涉及18项,此次只有8项入选,并且以地方戏曲为主,其他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门派较多,传承分支复杂,传承人不好确定等原因,其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没有公布,许多专家曾就限制名额的问题进行讨论,但是需要保护的门类多、人数太多,政府的政策支持很可能跟不上,这样即使入选了也没有太大意义。

  

  (责任编辑:正强)

  打印】【关闭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图文频道

大剧院广场市民好去处

菏泽演武楼工程竣工

全球通头条新闻大赛

甲型H1N1流感防控演练

黄河防汛抗旱来菏检查

这对雕塑命真苦

开发区强拆违规建设

市领导慈心一日捐

 

 
论坛热帖
菏泽新闻
·盖国强在我市做专题报告·省府副秘书长张德宽来菏
·科普进社区:夏季科普展·穆李村打造千亩生态庄园
·教师资格考试本周六举行·环保人徒步考察市内河流
·领补偿款后继续违法建设·城区供水漏失率连续下降
·乘车索要“的票”遇麻烦·传承人:不让绝技成绝响
·中国移动打造数字十一运·精细养护管理清卫生死角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成功案例 | 站内导航 | 本网动态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新闻登载许可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Copyright© 2004-2008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