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我们压力大,总是感觉“很自卑”
市 民:他们生活很艰辛,希望能不断提高素质
中国菏泽网消息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
在城西一建筑工地上,张银柱一手拿着两根葱,一手提着个塑料袋,里面有四个馒头。
“都说年龄大饭量小,俺都50岁的人了,还是个‘大肚汉’,你别笑话俺啊。”老张对记者说。张银柱的工作繁重而单调,每天掂个泥兜子满工地跑,一晌午下来,浑身冒汗。
张银柱的打工经历可谓“丰富”。十多年来,他北上吉林,南下广东,干过装修,做过木匠。谁料想,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风波将他“带”回了老家。“家具主要靠出口,厂子根本没订单,老板都撑不下去了,哪还有咱立足之地”,从东莞回到菏泽,老张很不适应,但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回家后的张银柱不甘心,又陆续出去过几趟,都是失望而归。“身强力壮的年青人都用不
了,何况是50岁的老头子”。年龄,成为摆在老张面前的一道槛。最后,在亲戚的介绍下,张银柱来到城区一建筑工地,当起了“小工”。
“说实话,真不想干了,但一想到孩子,就是咬紧牙也要将学费挣出来”,对张银柱来说,两个孩子是他全部的希望,每月八九百元的工资自己只留几十块“烟钱”。
农民工带着不同的梦想来到城里,目标只有一个:挣钱回家,让家人过上舒坦日子。通过自己努力,生活上的困难基本可以克服,但外界压力却让他们感到“很自卑”。“生活很压抑,过马路时总爱低着头,不习惯与他人交流,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老张的工友李伟刚说。
“看到同龄人衣着光鲜,潇洒地开着私家车出去游玩,而自己整天和水泥沙子打交道,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心里能好受吗?能不自卑吗?”,谈到压力,小李坦言。小李说,遇到工地没活干,他们有时候也逛街,但一般都是在外面溜达溜达,商场从不敢进。“一是没钱,二是服务员不待见咱”。提起大型超市里的热闹景象,李伟刚显得有些沮丧:“在菏泽打工三年,仅逛过两次,去过就不愿意再去了,又买不起……”“再说,人家见了俺就像见了小偷一样,脸拉得老长,仿佛欠他钱一样。”老张搭腔说。
“城里人”对农民工印象如何?答案不一。大部分市民对农民工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吃着难见油星的冷饭凉菜,住着四面透风的工棚,干着繁重的体力活,他们与城市的发展同在,但却常常被大家忽视……
然而,一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却对农民工“颇有微词”。“进门都是客,我们当然喜欢人气旺,谈不上‘歧视’谁,可我‘怕’他们进店”,一服装店营业员小陈直言不讳。“脚上有泥土没关系,地脏了我可以再拖,但他们不注意将新衣服弄脏就麻烦了,上次一伙人就在展品上留下个手印,幸好那件衣服返厂了,要不还得自己掏钱赔偿,我的工资也不高啊,都这样我可赔不起。”小陈说。“原本冬天乘客就多,而他们带着大大小小好几个包,将过道占个严严实实,其他乘客上下车很不方便,为这还闹过别扭呢。”个别公共汽车售票员这样反映。而一些学生对农民工的看法更令人心酸:“我们要好好学习,不然长大后也会成这样……”,农民工竟被当作了“反面”教材!显然,个别市民表面上说不“歧视”农民工,但事实上却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
据劳动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工”受到用工单位青睐,特别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务工人员非常“抢手”,工资往往是“苦力工”的几倍,这就需要农民工要大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进步。与此同时,为促进农民工素质提高,我市也根据近年来劳务输出的特点,专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过上幸福生活。
记者 刘洋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