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已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为了理想,她依然从省城回到家乡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支教。她把热情带给了这方土地,同时也在这方土地上收获了一份份感动。
她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管是成长中的大事还是生活中的小事,都需要我们选择:取舍之间需要选择,犹豫之时需要选择。选择决定成败,选择改变人生。”
刘娜:激情在支教中飞扬
为了理想 放弃留校
巴掌大的校园,校门口有几棵大松树,校园西面是一个长满荒草的操场,一排低矮的平房后面是一座破烂不堪的两层教学楼,这就是刘娜支教的学校——单县高老家乡韦楼小学。3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这所简陋的小学时,刘娜已经等候多时。看到记者初见学校时的诧异,刘娜笑呵呵地说:“我刚来时,也是你这样的表情。”
今年24岁的刘娜,2007年毕业于山东英才学院。距毕业还有半年,当同学们都在四处应聘忙着找工作时,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刘娜就已经被学校“号下”,留在学校户籍科工作,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然而,很多人都想得到的工作,并不是刘娜的愿望。“我喜欢教学,尤其是喜欢小孩子,所以我在大学期间选择读幼儿双语教育专业。”因此,虽然有了稳定的工作,但她时刻关注着一些教师招聘的信息,希望有一天能拿起教鞭。
2007年5月,刘娜在网上看到“三支一扶”的消息时心头一震。“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缺乏,专业英语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从农村长大的我,深知这一政策对发展农村教育意义是多么重大!”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都希望在大城市立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再想想自己现在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工作,刘娜有些犹豫。但家乡的落后与贫瘠,最终促使刘娜做出选择:我得抓住这次机会,去报答那方曾养育了我的热土。
2007年8月22日,刘娜一路颠簸,在单县高老家乡韦楼小学校长韦安锋的带领下,终于来到学校。一路上,刘娜十分激动。然而,学校的情况却让刘娜心里一凉。校园里面坑坑洼洼,桌凳简直破烂不堪。在校教师,除了一名青年男教师和一名中年女教师外,其余的全是年过半百的男教师。校长告诉她,学生、老师都是本村及附近村的,他们中午都回家吃饭,所以学校没有食堂,刘娜只能自己做饭。残酷的现实远比刘娜想象得更糟糕,让她感到些许迷茫。以后的日子自己该怎样度过,刘娜的心里一下没了底。
“校长,这是我们的新老师吗?”一群天真的孩子看到刘娜带着行李来到办公室,都围了上来。“是啊,这是我们学校来的新老师。”校长韦安锋高兴地回答着,并让他们欢迎新老师。看到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看到他们充满期待的目光、灿烂的微笑,刘娜想起了“希望工程”的那双大眼睛,感觉他们对知识有着同样的渴求。“既来之则安之”,刘娜决定留下,带领这些学生一起学习。
洒下热情 收获感动
刘娜的宿舍在教学楼二楼最东边,剥落的墙皮显示出房子年数已久。屋内,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间被隔成两部分,“里间”摆着简单的单人床,床旁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教学书籍。墙角处,是用凳子和纸箱搭成的“桌子”,上面整齐地放着学生的试卷和作业本。“外间”南墙的一扇窗户已经坏了,根本关不上。窗户下,是一个小小的煤球炉,这里也是刘娜的“厨房”。虽然是一屋多用,但整洁有序,显示出主人的细心、勤快。
“这是一间办公室临时改的,刚开时可比现在差多了。小鸟在室内筑了巢,只要它们一飞便会落下尘土。天气暖和时,蝙蝠也会赶来凑热闹,在屋内飞来飞去,更可恨的是还到处拉屎。后来韦校长在房子上面钉了一块塑料布,情况才好了些。”刘娜说,晚上的时间特别难熬,空荡荡的校园里就只有她一个人,怕得半夜都睡不着。到了秋天,各种昆虫还常常会飞进屋内。开始,刘娜对它们是即害怕又讨厌,时间长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最能考验刘娜毅力的是吃水问题。校园内没有水井,刘娜只能到校门口一村民家里提水。这来来回回一百多米的距离,成了她每天放学后的必修课。
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需要关心他们。学校里的不少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随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生活。刘娜知道他们缺少的是父爱和母爱,因此对他们十分用心。刚到学校不久的一天中午放学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回家吃饭了。刘娜简单地做好饭后,听见隔壁教室有说话的声音。她过去一看,是邵栋和邵光两名学生。原来,他们的爷爷奶奶有事外出,给了几块钱让他们自己买些东西吃。刘娜把他们喊进自己屋里,重新炒了两个菜,又一人煮了一碗面条。后来,每当刘娜发现有学生中午不回家,就会留他们一起吃饭。每到周末,刘娜总会让学生来学校找她,辅导他们写作业,给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补课;和学生打打球,做些小游戏;给他们讲故事,鼓励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来报答家人、建设家乡。
天长日久,刘娜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学生家长,也格外喜爱这位活泼和蔼的女老师,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会让孩子给刘娜送去。去年,玉米即将成熟时,一个放学后的下午,学生韦园园抱着好几个玉米棒子,跑上楼来。“这是我妈妈专门给你掰的,煮煮可好吃了。”看着学生真诚的笑脸,刘娜的心里一暖。春天来了,各种野菜破土而出,朱叶同学的奶奶经常去挖些野菜给她送来。学校附近的几个村庄几乎家家种花生,刘娜的屋里就没断过花生……纯朴的学生,善良的家长,朴实的语言,让刘娜感动了一次又一次。
平凡岗位 充实自我
韦楼小学有一百多名学生,一到六年级六个班,只有十名教师。刘娜担任三到六年级四个班的英语课。在工作中,刘娜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学中。“刘老师工作可认真了,又是科班出身,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呢。”老教师孙培云告诉记者,她没想到一个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会那么成熟稳中,教学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如今,他们学生的英语成绩在整个乡镇都名列前茅。
“大学生就是厉害,脑子活,还有创新意识。”校长韦安锋说,目前农村学校师资十分匮乏,他们学校的老师平均年龄超过50岁,知识结构已经老化。“刘娜来了之后,不但给我们补充了新鲜血液,而且她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让其他老师受益匪浅。”
刘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通过自考拿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证。
这里虽然远离城市,没有都市的热闹非凡,但有的是农村的安宁与祥和。这里的学生天真烂漫、同事热情,村民更是勤劳、善良。刘娜说,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我会继续用实际行动,绘制出支教生活的光彩图案,相信这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相关链接·
据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科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根据中央有关规定,我省从2006年开始,每年招募2000名高校毕业生,安排到乡镇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已经选派“三支一扶”大学生442名。他们在基层经风历雨,满腔热情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真诚赞扬。
本报记者 郭 青 杜红发 实习生 刘 茜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