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所“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揭牌仪式,于去年12月17日在牡丹区万福办事处中心小学举行以来,市妇联依托一些爱心单位,在留守流动儿童较集中的10所学校建立起了快乐成长活动站。这些“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能否起到预期效果?留守儿童及家长对此有什么看法?
留守儿童,全社会共同的关爱
本报记者 庄友燕
依依惜别
农历正月初九,牡丹区万福办事处赵庄社区李牌坊村的一所小院中,年仅11岁的李双双正满怀依恋地偎依在爸爸李明献的怀里,两只大眼睛红肿,两行泪珠儿顺着面颊滑落。李双双怎么哭得这么痛?原来,她的父母就要外出打工了,她和弟弟又要饱尝离别和思念之苦了。
李双双是牡丹区万福办事处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是我市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早在2002年,李明献就背起行囊,去了浙江宁波,在一家马达厂做机械工。每年,只有临近春节时,他才能汇入返乡民工潮,和阔别一年的亲人团聚。2006年,弟弟刚3岁,李双双的妈妈又丢下她和弟弟,去了宁波,在一家纺织厂打工。尽管妈妈能在“十一”假期回家看看,可短短的相聚后总是长长的离别,虽然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但李双双对父母的思念让她泪水常流。
李明献也红了眼圈,颇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我们是去年农历腊月廿七凌晨两点才辗转回到家的,当时,两个孩子都睡熟了,可媳妇还是抱着他们又亲又哭。我们在家,两个孩子几乎和我们寸步不离。他们还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自从学校有了‘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他们也有了快乐成长的家园,让我们很欣慰。自从得知我们快外出起,两个孩子就再也开心不起来了,白天总缠着我们,晚上睡梦中还喊着‘爸爸妈妈别走’……其实,我们也不想撇下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
看到爸爸难过,懂事的李双双连忙抹去腮边的泪珠说:“爸爸,双双不哭了,您也别再难过了!以后,我和弟弟再想你们的时候,就去“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和同学们一起唱歌、跳舞、读书、做游戏。”听到这话,李明献忙对陪同记者采访的市妇联儿童部的同志连声道谢,“孩子们能有这样一个场所,是对他和更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最大的安慰。今后,他和妻子在他乡挂念孩子时,也不会那么揪心了!”
李双双的奶奶抹着眼泪告诉记者:“孩子每次与父母分别时,总要哭几天,哭得让人揪心……”
与李双双一样的留守儿童,我市约有29万人,占0-18岁儿童的13.4%。这一特殊的群体,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快乐成长
农历正月初九,在牡丹区万福办事处中心小学,几个家住附近的孩子正在“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内打乒乓球、踢毽子、看书,一张张稚气的小脸上绽放着喜悦和幸福。
放弃假日特意前来值班的是该活动站副站长王春梅,她既是音乐老师,又是少先队辅导员。在她的组织和带领下,该校留守儿童不但拥有了自己的音乐小组,还有舞蹈小组。平日里,除了每天最后一节课和大课间孩子们可以尽情嬉戏外,周末闲暇时,王春梅还组织这些孩子在舞蹈室内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站还设有图书室和阅览室,内容丰富多彩的书籍使留守儿童忘记了思乡之苦,快乐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乒乓球、羽毛球、跳高等项目培训指导,众多留守儿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竞相参加,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和成就感。“自从有了‘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以往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们都动起来了!”
“我们经常组织有较丰富经验的老师给孩子定期上心理辅导课,还邀请返乡的留守儿童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座谈,使学生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上都感觉有依靠、有亲情、有支持。”校长赵青飞告诉记者,“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的开办,为留守流动儿童搭建起了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孩子们在活动站内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并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携手关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留守儿童大多由奶奶爷爷或其他亲属监护,这些监护人大多年龄大、身体差,属文盲或半文盲,没有能力在学业上辅导留守儿童,只能满足于其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孩子不能在父母身边享受关爱,不忍心严管,使得留守儿童群体普遍存在着学习成绩较差、心理存障碍、精神缺乏关爱、行为习惯差等问题。
近年来,我市妇联、教育等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开展了“代理家长”、结队帮扶活动,全市已救助5000余名留守流动儿童,为500余名留守儿童找到“代理妈妈”;建立了10所市级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报告会,向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提高其家庭教育水平,使他们能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依托一些爱心单位,在全市10所留守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建立起“快乐成长活动站”。
如何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我市有关部门正努力探索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社会各界的更多关心和支持,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留守儿童将不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