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第A05版:牡丹区

让牡丹IP从惊艳绽放走向“长红”

牡丹是牡丹区的最大特色、最亮丽名片,也是弥足珍贵的城市IP,该区通过持续创新、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牡丹IP从惊艳绽放走向“长红”。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是提升牡丹IP影响力的基础。在牡丹区吴店镇鹁鸽堂村的“曹州刻瓷”非遗工坊,用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盘雕刻的牡丹花卉、山水亭台、仕女簪花等刻瓷作品琳琅满目,画面栩栩如生,绚丽多姿。“我的创新主要是结合地域文化,拓展了刻瓷传统的题材内容,比如菏泽牡丹、戏曲等题材在作品中都得到了转化和体现。”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刻瓷代表性传承人马宪荣说。目前,牡丹区艺人已创新生产出骨雕牡丹、牡丹剪纸、牡丹刻瓷、牡丹根雕等多类牡丹特色文创产品。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巩固牡丹IP地位的重要手段。牡丹区是牡丹产业的先行者,着眼全产业链,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精耕细作,让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通过实施“牡丹+”工程,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地挖掘牡丹价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产品260余种。

“牡丹浑身都是宝。”在牡丹街道龙池牡丹实业有限公司展厅里,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肽胶囊等牡丹系列产品琳琅满目。6年时间,龙池牡丹的产品从四五个发展到80多个。该公司通过帮扶就业、订单农业等方式,与种植户签订了合作协议,收购种植户的牡丹籽;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将牡丹籽油微囊化,研发出牡丹籽油营养粉等多款牡丹配方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

种植方面,牡丹区的牡丹苗木销往全国各地,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牡丹年宵花销量突破60万盆、占全国的50%,芍药鲜切花年销量1.2亿支、占国内市场的70%。

通讯员 郜玉华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