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培源
总有一些地方,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定陶的仿山,便是这样一处所在。它非自然天成之峻岭,而是一座由历史、信仰与传说层层堆叠而起的精神山峦。暂别尘嚣,我踏足于此,开启了一场并非用脚,而是用心丈量的旅程——去感悟那“六重境界虚中悟,千年圣境实处藏”的深意。
踏入山门,时光的流速仿佛骤然放缓。眼前“西佛东道”的格局,宛如一幅儒释道三家智慧交融的微缩画卷。向导说,仿山的魂魄,源于其“六个三千年”的深厚积淀。这并非空洞的数字,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文明脉动。
九龙壁,是这场时空对话的序章。九条琉璃巨龙在云海间翻腾,须爪飞扬,带着汉画像石的灵动神韵。伸手轻抚冰凉的龙鳞,传说中“触龙鳞而疾愈”的祥瑞恍若在指尖流转。这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像一个跨越千年的祝福,为每一位到访者祈愿平安。
穿过碑林,斑驳的石刻是岁月的注脚。北魏的祭祀碑、北宋的重修记,尤其是明万历皇帝那“曹风犹在”的御笔,让历史的回响变得真切可闻。它们沉默伫立,却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曹叔振铎的仁政、曹操家族的寻根,以及无数如清代书生般在此获得感通与启示的往昔传奇。
大王殿是仿山的精神核心。殿内,曹国开国君主曹叔振铎的塑像神态安详。站在这位三千年前的仁君面前,向导讲述他教民稼穑的故事,耳边仿佛响起《诗经·曹风》的古老赞颂。此地古称“天下之中”,商贾祈稳,农人求顺。听闻有企业家在此静拜七日后,竟于危机中觅得转机。他说,他拜的不是神,是那份“仁政惠民”的精神力量。此言深得我心,在此静立片刻,所求的并非虚妄的恩赐,而是一份内心的安定与前行之“仁”的勇气。
仿山的建筑群,是一部立体的信仰百科。王后殿延续着“曹后三圣母”教民织锦的温暖记忆;百神殿内,127尊儒释道及民间神祇济济一堂,堪称一场“神仙盛会”,令人叹为观止;而地母殿外的十二生肖转运洞,则充满了民间朴素的趣味与祈愿,伸手触摸,默念心愿转上三圈,仿佛真能让烦忧随清风散去。
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仿山作为灵魂归宿的信仰。在中国民间的观念里,它与泰山、丰都齐名。阎王殿侧殿的审判场景,并非为了恐吓,更像一堂关于“善恶有报”与“向死而生”的生命公开课。它威严,却也映照人心,促使每一位观者反观自身。
一切的根基,源于此地“三千年风水天成”。那口著名的潜龙井,直径6米,传说刘邦曾于此绝处逢生,后登基称帝。贴近井沿,似能听闻隐隐波涛之声。这“潜龙”之象,不正是绝境中蕴藏转机的绝佳隐喻吗?仿山,确是一处“王气藏风”的天选之地。
行程的终点在东佛寺。从天王殿的威严,到大雄宝殿的慈悲,再到财神殿、观音阁的世俗期盼,俨然一幅完整的祈福画卷。尤其在地藏王殿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以其巨大的慈悲与担当,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
离去时,夕阳为古寺的飞檐镀上一层金辉。我忽然明白,仿山寺的真正魅力,不在于某一座殿宇、某一尊神像,而在于它那融合了王者的气度、道家的玄妙、佛家的慈悲与百姓质朴的愿望、生生不息的文明本身。三千年的香火在此从未断绝,它告诉我们:信仰,是人心温暖的代代相传,而文明,正于这袅袅香火中,永续传承。
此行,我未曾求得什么,却仿佛已得到了一切——那是一份穿越三千年的宁静、一股源自历史深处的力量,以及一个关于生命如何安顿的、悠远而庄重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