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馥庭(1920-1943),号兰阶,化名一笑,菏泽鄄城县人。1939年,年仅19岁的董馥庭在民族危亡之际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抗日救国事业。
1940年鄄城县抗日政权建立后,他先后担任周桥乡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乡长。1941年调任抗日第七区区长,在敌我拉锯的危险环境中领导军民坚持斗争。为解决武装不足的问题,他率先捐出家中仅有的枪支,并多方筹措,共筹集29支枪装备区队及联防队,为开展游击作战奠定基础。
他率部多次成功打击日伪军,一次伏击战中,巧妙部署并缴获敌军粮食20车,尽数归还百姓,极大鼓舞了群众抗日信心。随着根据地发展,敌人加剧反扑。1942年初,针对敌军暴行,董馥庭推动建立村村联防机制,组织起一道长达15公里的鄄北抗日联防线,有效保护了群众安全,震慑了敌人。
1943年5月,董馥庭积劳成疾,但仅休养1个月便重返岗位。面对日军即将发起的“扫荡”,他在反“扫荡”会议上立誓“死也要死在抗日斗争的岗位上”,抓紧储备公粮,进行反“扫荡”准备。
同年10月12日,日军集结重兵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董馥庭率联防队英勇掩护群众转移,与敌周旋。13日,在解张村附近遭敌骑兵包围。他指挥部队浴血奋战至傍晚,毙敌数十人,直至弹尽粮绝。后又率剩余战士与敌浴血白刃,杀敌10余人,终因众寡悬殊,全部壮烈牺牲,董馥庭年仅23岁。
1944年,鄄城抗日民主县政府召开万人大会,隆重表彰董馥庭烈士,并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