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苏成华 通讯员 王迪)近日,在巨野县一处采煤塌陷区现场,十几台大型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挖土回填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治理景象。据该治理项目负责人介绍,本期施工的采煤塌陷区治理范围总面积达3556.89亩,目前治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完成治理面积约2300亩,占总区域的6成以上;同步完成土方工程总量超120万方,为后续生态修复与土地复用筑牢基础。
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项目已建成东西向4米宽泥结碎石道路7公里,开挖边沟土方12公里,有效完善了区域交通与排水体系;绿化工程同步推进,沿道路路肩完成7公里绿化作业,共种植柳树4000棵,昔日的塌陷区正逐步焕发生态活力。
近年来,巨野县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治理、高效率建设、高效益回报“四高”理念,坚持“开采、复垦、开发”三同步,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整合开发耕地、湿地、淡水、地热、生物质五大资源,积极推进农、林、牧、渔、游等多元产业开发,把塌陷区建成集生态湿地公园、高效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园区。截至去年底,巨野县共形成采煤塌陷区26225亩,完成治理19523亩,稳沉治理率达到了100%,其中水域面积5716亩,提前完成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双100%”采煤塌陷区治理任务。
通过多年持续治理和开发,巨野县境内采煤塌陷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已形成特色采煤塌陷区治理开发模式;同时,通过进一步产业开发,将塌陷区村民变为产业工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200个,增加周边村民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当地生活水平,实现地方、企业和农民多方共赢,促进了地企关系和谐稳定发展,实现了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和谐统一。
巨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申爱君表示,在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中,巨野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的原则,通过精准预测、超前治理、表土剥离、挖深填浅等措施,探索并实行了土地动态复垦模式。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探索力度,摸索出具有巨野地方特色的塌陷区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