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第A6版:文化

曲精艺华凝弦乐 说唱吟奏韵悠长

——访市级非遗项目扬琴表演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张玉兰

张玉兰直播扬琴表演

张玉兰在创作新唱段

张玉兰指导邻里青年来凤荣打页板、敲扬琴

扬琴,我国民族传统击弦乐器,依据演奏及其结构,又称打琴、铜丝琴、扇面琴等,可以独奏、合奏或为说唱、戏曲伴奏。

菏泽百姓的情怀里,弹琴说书是故事汇、家乡戏、生活日常。单县百姓还习惯把扬琴称为琴书,是入选市级非遗目录的代表性项目。

在单县张集镇齐楼村乡亲们的心目中,爱弹、爱说、爱唱的张玉兰是“艺术家”“乐天派”。

张玉兰介绍,扬琴的表现形式不一,可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可分角色拆唱。唱词可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除扬琴伴奏乐器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古筝、坠胡等,页板不可或缺,是舞台表演最活跃的传统剧种之一。“说唱故事是扬琴表演的‘拿手好戏’,演唱者多以角色出现,并有生、旦、丑的分工,塑造的人物,讲述的事件,亲切感、立体感都很强。”张玉兰补充道。

《单县志》记载,扬琴曾流行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延续。依据所根植的区域,扬琴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以张玉兰为代表的单县民间艺人继承的是“山东版”,凸显起腔、垛板、簧腔等表演特点,在诸多文艺种类中脱颖而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与志同道合者一样,聪慧的张玉兰在继承、创新中融会贯通、精益求精,将方言语汇与琴瑟旋律结合,构成衬腔、乐句,乡土特色更加鲜明。

今年50多岁的张玉兰自幼跟着姥爷学习扬琴表演,14岁登台,独立表演《劝闺女》《刘二姐算卦》《打婆婆》等十几个“趣味小段”,为姥爷后续“大书”表演作铺垫,增色不少。

一台扬琴、一副页板、一口腔调……张玉兰一唱就是40年。20多年前,她将自己挚爱的说唱艺术当成“嫁妆”带到婆家,很快融入单县群众文艺百花园中,并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彩。除了保留先辈传承的《梁山伯下山》《王林休妻》《割肝救母》等脍炙人口的传统曲目外,她还与时俱进,相继编演《拒彩礼》《劝亲家》《防疫情》《国安记心间》等现代曲目。

姥爷去世后,张玉兰与大姐张先英、姐夫韩永福联袂,敲拉弹唱,谈古论今,议事拉理,成为单县文化艺术层林中一棵“常青树”。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变化,扬琴表演题材逐渐“转小”,张玉兰与时俱进,以孝道、婚嫁、教子、邻里等传说、寓言、奇闻、轶事为基本素材,“大腔调”唱出“小人物”,寓教于乐,化教于心,颇受群众欢迎。

只要政策宣传需要、群众喜闻乐见,张玉兰就会倾力编写、倾情演唱,并通过网络直播,讲好家乡故事,讲好时代故事。“心里有戏,随时随地都是舞台!”张玉兰爽快地说。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