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允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还在上小学,出于年少的好奇和冲动,我横下心来,斗胆从家里偷拿了五元钱,趁着“五一”前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悄悄地溜进了火车站,想去菏泽看牡丹。
印象中从巨野到菏泽的火车票当时是1.2元,下午四点半左右发车,手捏火车票独自离家出行,为了心中那神圣的“菏泽牡丹”,我像作贼似的急忙窜上列车,开始了我人生第一次伟大的“西部之行”……
到菏泽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了火车,我开始有点害怕,甚至为自己的鲁莽冲动感到后悔。因为花季全部客满,宾馆有床位的也必须要“介绍信”,从未出过门的我哪知道这些。恰在此时,一位操东北口音在菏泽倒车的中年大伯也来到旅馆想住宿,因为没有介绍信和我遭受了同样的待遇。不同的目的,相同的遭遇,让我们这不曾相识的一老一小的心瞬间拉近了好多,于是我们共同在菏泽街头开始了漫无边际的寻宿之路……
旅馆没找到,肚子倒饿得咕咕叫。吃饭的地方是一个夜市摊点,几乎每家都有水煮豆腐,我要了一碗,两毛钱,那个大伯要了一盘牛肉让我吃。最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小院落,房东老大爷开恩,“唉呀,这都十二点多啦,给您算半夜,您爷俩拿一块钱吧!”地上铺的是麦秸打的地铺,铺上的被褥已经看不出颜色,原来这是那个时代的所谓“车马店”,但仅此,我很知足了,五毛钱嘛……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开始在菏泽街头找牡丹,可谁知一问路人都笑了:“菏泽城里哪有牡丹呀,牡丹园都在城北呢”。我只能顺着路往东北走,大约十一点左右,总算找到了曹州牡丹园。那时的“牡丹园”,其实还是“开放散养式”的,不收门票,各个花区之间全是田间土路,牡丹园里好多花都没有护栏,和农村当年的棉花地没有多大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把“魏紫姚黄”这些名贵牡丹品种用竹竿和钢丝做成篱笆围起来并挂上标示牌,也算是“重点保护区”。一来提醒游客不能用手触碰损坏花朵,二为有“到此一游”雅兴的游客照相提供有力的背景资料佐证。我钱少,不敢照相留念,就从花田边捡了几朵不知谁扔下的残败牡丹花装进了随身带来的破提包里,也算回去给小伙伴们炫耀有个“实物凭证”吧。中午时分,饥肠辘辘,园区门口有卖面包的,三毛钱买了两块面包,就是我首次神游牡丹园的最佳午餐了……
下午返程,当时从菏泽到巨野汽车票1.6元,汽车上我紧紧地护着从花田边捡来的牡丹花,那种特有的花香似乎至今仍回味悠长……傍晚回到家偷偷地一盘点,回来居然还剩下1.2元和半块面包。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当年我那五元钱看牡丹、五毛钱住旅馆的陈年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如今,菏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牡丹之乡”,并被评为“中国牡丹城”,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这一品牌在全国已颇具影响力,并且从鲁西南一步步走向世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节庆城市”等新的城市标签让每一个花乡之子无不为之骄傲和自豪。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真乃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神州巨变看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