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友燕
人间最美四月天,繁花满目,唯有牡丹,独领群芳,一花倾城。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从牡丹进入《诗经》,三千年沧桑的时空流转,菏泽牡丹笑傲春风,从历史长河里走来,书写着华夏数千年延绵不绝的文化脉络;从诗人的书卷中走出,彰显着人间盛世的东方神韵,于百转千回间,留下眼前的繁花似锦。
正值花期,风雨交加,周边城市还飞雪落雹,春寒料峭。菏泽牡丹却无畏无惧,破萼吐蕊,开得热烈,绽得恣意,在晶莹雨珠的浸润下楚楚动人。
她喜欢独处,在风居住的街道,淡去喧嚣,展颜吐芬芳,毫不掩饰属于自己的光芒;她钟爱群居,连阡接陌,只等花信随风至,便灼灼其华,汇就千顷花海。她们有的素洁清雅,仙姿绰约;有的艳若蒸霞,馥郁芬芳,让你移不开视线、挪不动脚步,凝眸驻足。
史料记载,牡丹作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兴于唐而甲天下于宋。由此,骤雨初歇,我便步履轻轻,到城南堪称“小家碧玉”的何家花园,寻芳溯源——别看它玲珑小巧,却是始于隋唐时代的千年名园,著名的“何园白”“何园红”牡丹,均源于此。
春风裹挟着湿润扑面而来,和着牡丹的芬芳,沁人心脾。数种名贵牡丹正各显风姿,蔚为壮观。品居中流,华而不俗,那是“葛巾紫”;洁白无瑕,清爽袭人,那是“玉板白”;金楼千层,世称花王,那是“姚黄”;色奇出众,别有千秋,那是“豆绿”“冠世墨玉”“二乔”“娇容三变”……花大盈尺,芳冠百花。
徐行,花香满径。几株粉紫色牡丹闯入眼帘,她们带露半开,云髻低垂,摇曳生姿,若丽人醉酒。端详片刻,我才惊觉,这便是传说中的“酒醉杨妃”!忆及花名的由来,不觉穿越时空,飘摇到将牡丹推崇到“国花”地位的大唐盛世。
谷雨时节,月正圆,牡丹盛放,杨贵妃心中欢喜,便让高力士在牡丹亭设宴,欲与唐明皇赏花醉饮、共度良宵。久等不至,才知他去了梅妃处,杨贵妃不禁一阵酸楚,便自斟自饮,薄醉微醺。一阵微风吹来,亭下盛开的牡丹绿叶摇曳,花朵飘然,恰似美人儿步履摇晃、云髻低垂的醉意羞态。杨贵妃看了,更觉伤心,豆大的泪珠沿香腮流下,落到一株盛开的粉蓝色牡丹花瓣上,点染上娇艳的胭脂斑,花名“酒醉杨妃”也流传至今。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刘禹锡笔下的牡丹,他所说的真国色,即大唐帝国最美的色彩;“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是白居易笔下的牡丹,也印证了早在唐代,牡丹就以其国色天香深得百姓喜爱。自明朝始,菏泽牡丹更是在国内独领风骚五六百年。而今,菏泽牡丹不仅卓然绽放于全国各地,还在境外很多国家吐露芬芳,凝香逸远。
身在中国牡丹之都,每年四月,我都有幸与牡丹盈盈对视,可谓年年花下醉,看尽几番红,淡然渐渐化作喜爱:因了她的一身傲骨,被贬仍不屈,烈火焚烧又何惧?还因了她的栉风沐雨,遥寄芳信春消息,天南地北同绽放。就像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只要祖国一声召唤,便不惧逆行、共克疫情,巍巍大中华才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正缘于此,这个春天,当疫情遇上世界牡丹大会和第29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牡丹园中,游人方可在无边明媚的光阴里赏花簪花赋花,品味舌尖上的“国色天香”;互联网上,花开满屏,海内外游客足不出户,便可在“云”端领略菏泽牡丹的雍容大气、国色天香。
在《葛巾》《青龙卧墨池》等动人的传说中活色生香,牡丹总让我洞察她的灵性——这个特殊的春天,她们的花容越发倾国倾城,是为了盛装迎候逆行勇士凯旋?亦或是为了复工复产、生机盎然的大中国喝彩?而她那铮铮傲骨,不正象征着华夏儿女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吗?因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早已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国有召,召必战,不惧艰险勇担当。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曹州春深,一花倾城,流醉千年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