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山汉墓出土的玉壁 红土山汉墓出土的剑首 红土山汉墓出土的玉猪
红土山汉墓出土的铜方壶 红土山汉墓出土的陶鼎 红土山汉墓出土的铜杵、臼
昌邑故城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昌邑集,是西汉山阳国、昌邑国的都城。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为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划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前97年),山阳郡改为昌邑国,封其子刘髆为昌邑王。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其子刘贺继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位,在位仅27天,昏庸淫乱,被废为海昏侯。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
1980年和1982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城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探清古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城墙长1215米,西城墙长1377米,北城墙长1585米,南城墙长1720米。城墙分段板筑,土质为掺有石灰的粘性黑土,夯层9、10、11厘米不等。城址上现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范围内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瓦、小鼻罐、浅盘细柄豆、壶、铜镞、铁柱、驽机、陶井圈等,还发现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酿造窑址。2000年春,前昌邑村曾发现10余眼井,均用陶井圈叠砌而成。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我们研究古昌邑的历史与兴衰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自战国至魏晋是昌邑的鼎盛时期,这一带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贸易中心。西汉时,昌邑城内已有了自己的冶铁业和专门管理冶铁的铁官,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迨至元末,黄河几次决口,厚厚的泥沙把这座古城湮没在黄土之下,仅留下城廓残桓隐约可见。据《巨野县巨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当阴雨天,人们仍然隐隐约约看到城阙形,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
市委党史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