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乡村全面振兴 实现同步小康  > 正文

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乡村新风尚

作者: 文杰 来源: 发表时间: 2020-05-26 15:15


大家启动手,共建美丽家园



动起来



舞起来



唱起来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菏泽各县、各镇、各村纷纷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最初多由党员干部、返乡大学生、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力军,全市志愿者从2019年的几万人增长到如今130多万人。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巨野、郓城、鄄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走访“义务清扫队”、“义务红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等,切实感受到了一粒粒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村里有了“义务清洁队”

宽阔的道路、别具一格的绿化、生态宜居的村民联排别墅,一个设施全、环境优的美丽乡村完美呈现在大家眼前,这就是巨野县柳林镇榆园新村。

不只是规划和建设得好,平整的街道几乎看不到一点儿垃圾。不仅见不到塑料袋、烟头,几乎连一点土都没有。

榆园新村位于巨野县西南部,原村址地面高低不平,出行极为不便,房屋建设缺乏规范,根据国家政策,在旧村西边建设新村,规划合理、布局规范。

虽然居住条件改善了,但榆园新村环境卫生治理是一个大难题。

“当时刚刚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多且到处堆积,环卫人手不足,工作量大,虽然每月考核,因没有建立卫生长效机制,容易反弹。”榆园新村党支部书记王如彪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为解决卫生治理这个大难题,榆园新村村“两委”积极发动全村党员群众定期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这支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近30人的义务清洁队,不间断开展乡村卫生义务保洁、环境监督,为维护靓丽村庄做着贡献。

“每天7点左右起来把自己负责的片区打扫后,我们会不定期地在村里遛弯,看到垃圾随时处理。”68岁的王光合说。

他是村义务清洁队志愿者中的一员,每天都穿上红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义务清洁队”马甲,准时出现在自己的片区进行义务清扫。

“我们村家家实行‘门前三包’,做到门前无垃圾、对义务清洁队实行分片包段管理,每天进行一次大扫除。”榆园新村村主任王衍存说,现在,村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争当村居环境的“守护者”。

“义务红娘”移风易俗树新风

高额彩礼之所以出现,与农村男女比例失调、“一切向钱看”相互攀比等有关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职业媒人有意哄抬行情,推波助澜。彩礼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因结婚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来,郓城县创新方式方法移风易俗,逐渐形成良好民风村风。

王秀丽是郓城县唐庙镇胡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还是村妇联主任、文化服务队队长。除此之外,她还有个特殊的职务——“义务红娘”,已经撮合了4对年轻人。

“平时我负责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排练舞蹈前,跟姊妹们拉家常时,了解一下周边村未婚青年的情况,如果碰到合适的,就帮着撮合撮合。”王秀丽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以前,村里很多人靠“职业媒人”介绍对象,媒人滥收中介费,随意叫价彩礼等一些负面现象随之出现。

为树立文明村风,改变不良风气,胡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订立了村规民约,反对高额彩礼,提倡喜事新办。村里成立了婚介协会,村妇联主任兼任红娘,义务给适龄青年介绍对象,还专门成立了微信群,为青年人牵线搭桥。

“以前的胡庄村,年轻人结婚彩礼至少3个九万九,通过‘义务红娘’中间撮合,现在这种高价彩礼没有了,我们村通过一系列工作,遏制了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事宜的风俗,减轻了村民的人情负担,让我们村村风更正了,家风更淳了。”省派第一书记刘天华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郓城全县已经健全了“一乡一协会、一村(社区)一红娘”的服务网络,既为当事人省去了媒礼,又通过义务红娘普及了移风易俗工作,郓城县婚事新办的社会风尚已然成了主导。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加文化认同

鄄城彭楼镇历史文化悠久,其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太祖洪拳、马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担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彭楼砖塑。“非遗”是历史文化瑰宝,传承了文化、弘扬了历史文化经典,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开展了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了“非遗”,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

近日,彭楼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热闹非凡,一场精彩的文化演出活动正在进行,各具特色的节目让在场的观众连声叫好。现场除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还有武术、舞龙、担经舞等传统节目。

在“砖塑”艺术传承人谢新建家中,一尊尊砖塑摆放在雕刻台上,狮子、马、庙、人物等各种造型栩栩如生,用泥塑成的狮子、龙、葫芦摆满了整间屋子。一块泥、一根小棍,经过谢新建的手,不一会儿,一个刻着图案的葫芦就弄好了。为让更多人了解砖塑,作为彭楼镇中学教师的谢新建,把“非遗”搬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学习这项技艺。“效果很不错,孩子们学起来很有兴趣,也让我对这项技艺的传承充满了信心。”谢新建说。

鄄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立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统筹辖区内“非遗”资源,组建了多支文艺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一方面‘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明实践引领乡村新风尚,达到了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鄄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婷说。

责任编辑:
张坤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