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爸妈有这样的困惑:宝宝不喜欢理人,家长就算喊破喉咙,他依旧一声不吭……
宝宝是真专注还是听到不想理,又或者,不会是自闭症吧?
在排除宝宝听不见(听力发育障碍)或听不懂(语言理解能力不够)的前提下,可能是因为宝宝正专注于手头的事情,也可能是因为宝宝很抗拒听到这些喊话。
文 | 江兰
宝宝专注于手头的事情
当宝宝很专注地玩耍、游戏或学习时,会无法有效地接受其他信息, 这一点与宝宝的注意力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1岁以前
1岁以前的宝宝只有瞬间注意的能力,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很难听懂和执行大人较为复杂的指令或要求。
12~24个月
12~24个月的宝宝的注意力是单通道的,他们往往只注意到自己选择的活动,很容易出现叫他名字不应答的情况,需要在叫宝宝的名字同时触碰他,才可能引起他的注意。
2~4岁
2~4岁的宝宝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听明白大人的指令或喊话,然后再做某个事情,他们得一项一项来,很难同时完成。
5岁左右
宝宝到了5岁以后,发展出了双通道注意能力,不需要中断正在进行的活动,就可以听取大人的语音指令。
也就是说, 到这个年龄段,宝宝才有可能在玩自己游戏的时候,听到并执行大人的语音指令。
此时还涉及注意力的转移能力,这要求宝宝能够停下手头的事情,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项事情上。
宝宝抗拒听到这些“喊话”
宝宝很投入地进行一项活动时,不喜欢被打扰或打断。因此会抗拒父母的“喊话”,在宝宝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时候,这一点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并非一件坏事,它能帮助避免宝宝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被干扰。
另外,有些宝宝家里人比较多,不同的人给宝宝发出不同的指令,或者对宝宝有不同的要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指令和要求,让宝宝很难处理。
这种情况下,宝宝心理会很烦躁、焦虑。
为了抵御这种烦躁,他们会启动一些自我保护机制,对外界声音充耳不闻。
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宝宝就会对这些喊话形成自动屏蔽。想想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
宝爸妈应该怎样做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想要保护宝宝的注意力品质,尊重宝宝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希望宝宝能把注意力转移到接下来要完成的事情上,与家人或外界环境配合。
比如顺利地吃饭、学习或外出等。
这就需要宝爸妈们平时注意下几点:
1.平常和宝宝协商,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让宝宝知道在什么时间点要做什么事情。
这样宝宝对于某些“喊话”有一个心理预期,而且因为有内在的时间意识,因此在听到“喊话”时的阻抗可能会小一些。
2.对宝宝的要求和指令要清晰、简单,避免多人同时提要求或发出指令。
3.对于临时安排的事情,尽量提前和宝宝协商好时间,制订计划。
比如,告诉宝宝,我们1小时后要外出,我们还可以玩40分钟,30分钟后再次提醒宝宝,给宝宝心理缓冲和注意力转移的时间。
4.温和地提醒宝宝,现在应该做什么了,不要突然强行或粗暴地终止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
5.尽量走到宝宝面前,让宝宝看到你,面对面地提出指令或安排。
6.尊重宝宝的自我意识,减少没有必要的“喊话”。
“不理人”不是自闭症
有些家长担心宝宝一直不理人是自闭症。
自闭症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又被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它的典型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兴趣狭窄。
在注意力上,自闭症儿童存在共同注意力缺陷。
有研究发现: 自闭症儿童眼神接触、注视交替、指示、展示等自发性共同注意能力障碍,而且不受年龄影响。
有学者总结出来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些迹象:
① 6月龄以上婴幼儿没有大笑或其他温馨、快乐的表情;
② 9月龄以上喊宝宝的名字没有反应,没有与他人交流的声音或其他面部表情;
③ 1岁以上仍然没有牙牙学语,也没有交流的手势,比如不会用手指东西;
④ 1岁半以上仍没有只言片语;
⑤ 2岁以上不能自主地讲出2个字的有意义的短语或句子,并且无法进行假装游戏。
由此可见, 父母们不能仅凭宝宝不理人就给宝宝贴上“自闭症”的标签。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情况并非是自闭症谱系障碍所独有, 所以如果发现宝宝有以上迹象,需要尽早向专家咨询,进一步明确诊断。
作者介绍
江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专注研究儿童心理。
多数时候,孩子只是单纯不想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