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菏泽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1年1月21日在菏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赵晓英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十一五”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实现。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2:51.7:29.1,二三产业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预计粮食总产达113亿斤,连续七年增产,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平稳,肉类总产56.7万吨,增长4.2%;禽蛋产量36.8万吨,增长4.7%;新增优质农产品基地40万亩,达到240万亩;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11.4亿元,疏浚中小河道和田间沟渠8896公里,防汛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改造农村公路1062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2.4万个,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60万人;全市启动新农村建设310个,改善了44.1万人的居住条件。
(二)工业经济发展迅猛,重点企业支撑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1家,比上年底增加222家。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6亿元,增长28%;实现利税295亿元,增长62%;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53家,其中过亿元的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32家,分别比上年增加6家和223家;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7.5%,同比提高31.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主辅业分离,新增地方税收1.2亿元。
(三)投资保持平稳增长,重大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市千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40亿元,增长20%;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20亿元,增长26%。
(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效果明显。预计全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70亿元,同比增长36%。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项,其中14项获得省以上奖励。全市招商引资新落地千万元以上项目680个,总投资1260亿元。
(五)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外经外贸增幅强劲。
(六)财政增速高位运行,金融存贷增长放缓。
(七)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八)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和主要目标
2011年,我市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动力充足,但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一定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准确把握国家“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政策基本取向,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积极做好应对新形势、新困难、新挑战的准备,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以上;千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15%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以内;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口9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削减任务。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一)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提升项目质量水平。一是优化提升投资结构。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开工100个、竣工投产100个、续建100个亿元以上大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三是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四是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二)围绕骨干企业培育,努力促进工业由小变大。一是加快实施集团带动战略。二是加快实施集群带动战略。三是加快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四是努力提升创新能力。
(三)围绕做大中心城市,努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努力做大中心城市。二是大力发展县级城市。三是着力发展重点乡镇。四是积极发展农村社区。五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围绕培育“四大载体”,努力提升服务业综合实力。一是大力发展六大产业。二是做大做强“四大载体”。三是着力抓好政策落实。
(五)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六)围绕推进节能减排,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一是强力抓好节能降耗。二是努力推进治污减排。三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七)围绕促改革扩开放,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二是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四是大力搞好招商引资。五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六是努力保持物价稳定。
(八)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扩大社会就业和保障。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三是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四是积极发展卫生事业。五是切实搞好安全生产。六是全力抓好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