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出版社副总编、考古学博士 侯仰军
大多数先秦文献都提到了泛滥成灾的洪水,提到大禹治理洪水并划分九州,讲长江、黄河的各处险要为大禹开凿水道留下的遗迹(即所谓“禹迹”)。
那样一场留在先民记忆深处并给先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大洪水必定发生在当时居民比较稠密的地方,而不可能发生在当时人烟稀少的江南。《禹贡》十三州的“兖州”,即今天的豫东、鲁西南地区,当时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兖州”以西,自今河南中部起,就进入豫西山地;西北,过太行山脉,便进入晋东南山地。这些地方都属于我国的二级台地,不会有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即使夏季山洪暴发,也不过使局部地区受到威胁。“兖州”以东,是泰沂山区,也不会有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至于“兖州”东北的黄河下游,自大陆泽以下,一片泽国.当时还是无人居住的地区,更谈不上什么灾害问题。只有这“兖州”地区,处在东西两个高地之间,地势低洼,降雨量又丰富,最易受到洪水的袭击。自古以来,菏泽一带的雨水、客水,都是东流或东南流到泰沂山脉断裂带而入古泗水,或南下入淮,或东北流至大野泽,经济水、过梁山、济南一线而入海。每遇黄河发大水或天降暴雨,则四泽六水泛滥,沟河淤塞,造成灾害。《禹贡》全书不满三千字,而多次提到位于菏泽市境内的十三个地名、水名,如大野、雷泽、菏泽、孟诸、菏水、济水、濮水、灉水、沮水、陶丘等,足以说明这里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区。总之,古代洪水发生的地域,唯有此处最有可能。正如徐旭生先生所说:“洪水发生及大禹所施工的地域,主要的是兖州,豫州的东部及徐州的一部分。此外北方的冀州,西方的雍、梁,中央豫州及南方荆州的西部,山岳绵亘,高原错互,全不会有洪水。”
大禹治水采取的是疏导方法,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大禹疏导的是黄河吗?或者如孟子所说的“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显然是不可能的。1924年地质学家丁文江致函顾颉刚,指出“江、河都是天然水道,没有丝毫人工疏导的痕迹”,“就是用现代的技术疏导长江都是不可能的”,砥柱是因“两块火成岩侵入煤系的岩石之中”,二者硬度不同,“受侵蚀的迟速不一样”而形成的,“于禹何涉”。很有道理! 我认为,所谓大禹治水不过是把济、濮流域的积水排泄出去而已。而要疏导积水,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开挖沟洫,所以后来孔子论大禹的功绩,说大禹“尽力乎沟洫”。那时大禹率领先民们用骨制的或石制的耜,再加上一些青铜生产工具,在平原上开挖一些大的排水沟渠已经很不容易。由于大禹治水卓有成效,加上人类有一种对自己崇拜的人或事喜欢加以夸大或拔高的本性,代代相传,越拔越高,大禹开掘沟洫便被夸大成开掘江河,大禹也就从人变成了神。
(责任编辑: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