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设计的独创性,它应该是每一个设计师一生的课题,然而我们只要一谈到创新,动不动就是新材料、新工艺,是否还有别的东西?
很多社会学家认为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实际上是空间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和规划,甚至有人极端的认为每一次的空间设计都是一次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所以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者艺术的简单叠加,应该还是伦理的问题。
张绮曼老师在提出环境设计概念时一定强调一个概念——环境意识,什么是环境意识?个人认为它还是一种伦理认识,如果说建筑强调的是建造,那么我想环境艺术强调的就是环境的伦理意识。当前中国很多的环境设计更多表现为形式的争奇斗艳,炫技甚至是炫富。
如果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再谈独创性的话,是否可以更多的考虑到代际之间的矛盾、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环境的创意、很多重大的新观念也是由于新的设计态度和新的设计方法。
环境设计伦理是艺术设计学和环境伦理学的结合,主要关注相关环境设计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很多环境伦理的危机常常反映在我们的设计中,比方说现在很多城市提出“禁摩”、“限电”,也就是禁止摩托车上机动车道,限电动车上道,所有人都知道它对交通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但有一个问题,我们是“禁摩”、“限电”,而这一帮人买不起车、打不起的,很多城市的自行车道考虑不够,公交系统又不是很发达,所以环境设计就变成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我一直认为所谓的独创性是否可以从伦理的角度找到创造的可能性?
我们都知道,现代主义包豪斯就是基于浓厚的社会民主思想,以及路斯的《装饰与罪恶》直接把设计中的形式问题与道德伦理相联系等,铸就了现代主义环境设计崇尚真实的结构。
文丘里强调大众化,实际上这都是伦理的关怀,把设计的大众化、娱乐化常常相提并论,把各种符号进行拼贴与缝合,当然对于娱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易于流入庸俗甚至情色。
相同概念的,如迪斯尼乐园以及所谓的世纪之窗,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是迪拜七星级酒店,是奢华设计的代表;
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伦理关系,所以生态设计理念的提出也带动了很多新的设计形式,直至林恩从德勒兹的块茎思维和褶皱等理念中受到启示,寻求人类精神救赎之路而倡导非线性空间设计的独创性,无不彰显出把伦理诉求当做设计创新的原点和重要维度。非线性经常强调空间的无方向性、无轴线、无中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消除权力等级,暂且不说效果,出发点是值得尊敬的。
当前有关环境设计伦理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的工程性,很多人谈到设计伦理好象离设计实践很遥远,但一旦我们回到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它还是可以操作的,比如库哈斯设计的这个作品,它把街道公共交流空间引到店中来。
如果我们在谈到设计伦理时不去考虑经济性的话,很容易把这个方案带入乌托邦的空想。
设计伦理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一是精神维度,也就是价值体系、哲学体系、思想体系;第二是社会维度,强调人性化、公共参与等等,这是商业环境中的交流空间,也是牺牲了黄金营业面积;还有一种是审美维度,在经济领域中我们经常谈到物以稀为贵;再有一种是经济维度,是设计伦理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我们一谈生态好象就要牺牲很多东西,实际上这个瑞典馆的木材在展出期间是干燥期,所有的连接都不是毁灭性的连接,所以拆掉之后可以重新被利用。
谈到为中国而设计,从伦理的维度去考虑,我想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国本来就是伦理大国。现在有些学者认为设计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所谓的实用,第二种是审美情感,第三个清洁是伦理境界,为认同这个观点,解决设计中的伦理问题绝对不是设计师单方面可以决定的,它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换。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今天所讲的这些内容也是我在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的大纲,这个课程就叫环境设计伦理,希望通过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200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就是“少一点美学,多一点伦理”,期待中国的独创性设计不要再徘徊在形式的玩味和空洞概念的游戏。
以一句广告语结束我的演讲,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浏览更多装修家居热点新闻,,请点击进入焦点装修家居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