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运斋 庆堂
文/彭 忠
图/妍言 永革 世江 丽敏
棕匠是以棕榈树所剥取的棕皮纤维(叶鞘纤维)为原料,俗称棕片、棕丝,并由它制成蓑衣、棕绳、棕绷、棕刷、棕扫帚、棕围裙、棕床垫等生产与生活用品的一种艺人。过去,匠人的工作地点大多在农村,串家走户揽生意,上门加工棕制品,他们时而还做一些补修的活计。
编蓑衣、穿棕绷、摇棕绳是棕匠的三大基本生活。
先说摇棕绳,匠人从棕树上剥下来的棕,先要去掉棕骨晒干,然后用一种有铁刺的棕耙再将棕片梳理成一根根棕丝。一手抽丝、拧丝,一手逆时针方问摇一个叫线架的转子,使棕丝拧成一股细细的棕线,待棕丝有一定长度后,用手指一拨转子,棕线就缠绕在转子上了。细棕绳一般是三股棕线并成,再将三股细绳并成一股绳等。
选择一块平整、开阔的地方,三人相互配合摇棕绳。一头摆一个木制的索架,其间视棕绳的长短而定,后索架得用几块大卵石压住架底的横档,使其不易移动。此索架上横档中间有一只铁钩,把三股转子上的棕线系在钩子上。前索架上横档并列三孔,三只“之”字形铁钩从孔中穿过,三股棕线勾在铁钩上,而三只铁钩的另一头按上一块竹片做的摇摆,二人用相反方向摇动有铁钩的摇摆,另一人用墩鼓(一个硬木做的夹具,长圆形,有三条对称的凹槽,并装有两个手把),顶在三股线从这一端到另一端能够均匀地并绕一起,不使棕绳岀现疏密不匀的状况。全是三股一摇,三股一摇,如此周而复始地并摇在一起的,这种棕绳牢固耐用,不容易扯断。
编织蓑衣是棕匠的一门主要手艺,制作蓑衣光是针就得用好几种,有长针、短针、领针等。要选用棕丝较长的棕片来做,先去掉棕榈甲,揉软抽丝,打成棕线,然后一针一针用棕线把棕片连结编织,串成衣状,其背部再盖几片。毛坯蓑衣放于桌上,一根长铁针穿着棕线,右手拿针,左手揿着须缝处,双手配合很默契。领口与衣襟用薄嫩棕片包边细缝,最后缀上系带和扣子。
制作棕绷,棕匠首先要用坚实的木料制成框架,在框架内沿钻上四十个左右等距离的眼孔,把框架平放在用两条长条板凳搭成的工作台上。匠人将棕绳按对角线一一穿过棕绷架上的眼孔,并用力拉紧。经纬交叉,如同织布。同时还加横直交叉的方格线,这样每个眼孔至少要穿过三根棕绳,分别拉紧后,再用一根削好的杉木塞敲紧固定。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绳子已经由尼龙绳、纤维绳所代替;蓑衣被人挂在墙上当古董来展示了;而棕绷床也渐渐地被席梦思所替代,棕匠传统手艺也只好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的只能记忆在老年人的岁月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