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记者来到鄄城县引马镇申河口的一个扶贫车间,刘环环的制鞋厂就在里面。走进车间内,划线、穿针、打孔,十几名工人正在忙碌手中的活儿,小小的车间内显得十分热闹。
“你别看我这里现在地方有点小,但是鞋厂是和青岛公司合作的,销售是完全不发愁的,一年纯收入能有十多万元。”刘环环告诉记者,她的鞋厂每个月平均要生产两万双鞋子,这些订单都是以前在外打工时打下的基础关系,鞋子制作完成主要是运往青岛,虽然现在场地小,但是她对于工作进程还是很有信心的,更何况鞋厂里的员工都是自己亲自带出来的。
刘环环从1994年开始,就在青岛三湖鞋厂打工。从一线员工做起,因为技术熟练,仅两年时间就成为了车间主任,负责管理车间。
“当时每个月就能拿到1300元的工资,在那个年代可是很高的收入了。”刘环环说,“后来,乡里的书记一直劝我回到家里来创业,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后来想老家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交通方便,劳动力也很丰富,创业条件基本具备了,再加上回到家也可以照顾自己的家庭,让孩子好好上学读书,就回来了。”
在外学到技术,也挣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2016年,刘环环回到老家,镇里给她提供了车间以及基本的配套设施,她自己又购置了加工机器,鞋厂就正式开始生产了。
对于鞋厂的管理、技术指导、订单等,刘环环都亲力亲为。“前来学习、上班的村民,我们现场培训,有的就在电话里指点,耐心地教会他们做鞋的技术。”刘环环介绍,鞋厂现有100名工人,都是周围乡镇里的村民。村民学会了,就可以来这里做鞋,一些年纪大的或者身体不好的员工还可以在家里面做。目前,鞋厂有70台缝纫机等设备,50多台在生产车间,10多台则分散在行动不便的村民家里。
“由于做鞋子的工艺相对来说不复杂,所以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也能做。鞋厂实行计件生产,手脚灵活麻利的收入就高,最高的工人每月能拿到五六千元的工资。做得慢的一天也能挣个四五十块钱左右,真是达不到最低标准的,也给他保底四十块钱,差额我自己补上,让他们多挣点。”刘环环告诉记者。
贾朝房今年61岁,由于年纪偏大不能再外出打工了,便来到刘环环的鞋厂打工。由于肯干,他也变成了熟手。“真没想到以我的条件还能在这里找到‘饭碗’,上班又近又方便,工资也还不错,刘老板对我们也很照顾。”贾朝房乐呵呵地说。
谈及以后的发展,刘环环笑了笑说,现在订单多了也不敢接,怕供应不上,慢慢发展吧。车间多吸纳些周围的村民,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努力做出更优质的产品,坚定信心把鞋厂办好,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记者 孔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