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工作不是落实“工作场所”
□何 平
最近有群众致电本报编辑部:反映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家社区,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在短短4年内,竟被3家不同的县级部门前后装修了3次,每次都花费十几万元。但装修好、挂了牌子之后,这间办公室却基本闲置。群众说,这些部门的工作效果就体现在社区有了一间办公室!
基层干部反映,不少部门落实工作都喜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但往往是办公室“到边、到底”,而工作却未能真正落实,落实工作变成了落实“工作场所”!甚至有一个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变成了工作人员午休室,社区工作人员说,这是民政部门几年前统一打造的社区养老项目,每个投入了几万元建设启动资金。因为没有多少养老功能,几年来没有老年人到这里休息。群众有意见的闲置办公室还有:计生宣传服务工作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室,以及一些名目繁多而无需求的便民服务室,甚至包括一些社区警务室。
部分群众认为,造成“工作下沉变办公室下沉”的原因有三。一是各级部门落实工作作风不实,形式主义严重。有干部说,一些部门干工作习惯强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简单把工作覆盖面和延伸面作为评价工作是否做实做好的最重要标准。办公室建在那里一眼就看见了,成效怎么样却难以或不愿较真去评价。二是创新观出了问题。各种名目繁多的办公室,不少是一些部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创新成果。一些领导干工作为秀出自己的政绩,就瞎创新、乱创新。三是对各项工作成效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奖惩机制,一些部门、干部天天都在忙工作、搞创新,但忙的成效怎样没有科学评价。
基层干群呼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办公室使用频率、使用成效等,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对基本闲置的各类办公室进行清理整顿。同时,对各级单位、部门在基层下设办公室设置严格的门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落实工作的成效评估和奖惩机制,谨防把落实工作异化为只是落实 “工作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