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惠及你我他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评论之一
本报评论员
全国文明城市是评价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品牌和无形资产。创建文明城市,树立的是形象、改善的是环境、提高的是素质、促进的是发展、受益的是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连续三年会见全国文明创建先进代表,多次就精神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因此,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菏泽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后来居上的现实需要。
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首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大势所趋。目前,全省已有9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包括我市在内的其余7市,均是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现在都摩拳擦掌,争取率先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如果我们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就会落在后面。其次,是群众所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乎城市荣誉,更关乎人民群众福祉。自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以来,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路边街头公益广告多了、乱贴乱画少了,礼让行人的多了、乱闯红灯的少了,便民市场多了、占道经营的少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可以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承载着全体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之所盼、民之所望,这是我们创建工作的最大动力。第三,是发展所需。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竞争。如果一个城市交通秩序混乱、环境脏乱差、市民文明素质不高,不仅本地居民没有归属感和自豪感,外来人也会对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失去信心。环顾周边,徐州、淮北、濮阳、开封都已步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商丘正在积极争创。作为“一都四乡”,菏泽决不能成为文明洼地。
要充分认识我市创建的基础优势。近年来,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今年,我们将基本完成菏泽城区棚改任务,打通市区42条“断头路”,提升改造中华路、牡丹路等主要道路,完成市区52个路口的渠化改造,规划建设100处“口袋公园”,实现市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创城测评中的基建欠账和硬件短板将得到有效缓解。到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大考”之年,我市脱贫攻坚和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创建基础将会更加坚实。更为可贵的是,经过三年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洗礼,我们拥有了一只勇于攻坚的创城专业队伍。可以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正当其时,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扎实苦干,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硬仗。
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艰巨性。随着全国文明城市这个“金字招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央文明委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标准越来越高。今年,中央文明办开始实行“宽进严出”,扩大了创建范围,地级市的提名数量增加到了114个,参评城市数量空前,竞争十分激烈,创建难度非常大。目前,我市在这方面还有不少软肋,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不完善、不均衡,乱扔垃圾、乱泼污水、乱贴乱画、乱圈乱占等不文明行为依然存在,生态环保任务艰巨、交通拥堵、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突出,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和考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的系统工程。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创建惠民突出导向性、坚持群众主体突出参与性、坚持标准意识突出精准性、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推动性、坚持制度建设突出长效性、坚持典型引路突出示范性,加快推进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八大环境”建设,持续巩固扩大创建成果、提升创建水平,力争早日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