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让乡村“踏上”振兴路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文化引领让乡村“踏上”振兴路

2018-06-09 17:35:41 来源:

文化引领让乡村“踏上”振兴路

—— 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乡村文明建设侧记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文化振兴是重要内容。日前,记者走进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一条条道路宽阔干净,一栋栋别墅整洁亮丽,一株株女贞排列整齐;面塑馆里精彩纷呈,采摘园中游人如织,村民家中敬老孝亲……处处展现着乡镇小村的振兴之路。

600年面塑文化 传承非遗技艺

说起捏面人,大家都耳熟能详,它是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很简单的工具,经过捏、搓、揉、掀等各种细致用心的手工,来塑造出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形象,这种工艺有一个书面的名字,叫做面塑。

谈及穆李村悠久的面塑文化,今年5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素景高兴地说:“从前,面塑技艺被视为穆李村人赖以为生、养家糊口的手艺。而今,穆李村面塑技艺引无数人慕名而来。”

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的郑文林就是慕名前来穆李村学习面塑技艺的学生之一,他师从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穆绪建,现在郑文林已经学会捏一些简单的面塑作品。“作为南方人,估计很少有人见过这些面塑,我觉得这是一个商机就来拜师学艺。”郑文林告诉记者,他打算学成以后,把穆李面塑带到广东,让南方人感受正宗的穆李面塑文化。

目前,牡丹区以穆李村为依托,已辐射带动马岭岗、吕陵等周边乡镇2000余人从事面塑艺术,面塑协会会员发展到600多人,有400多人常年云游全国各地,通过传授面塑技艺和出售面塑作品兴家立业,年总收入已过千万元。

乡村“好颜值” 农户“金饭碗”

2028人的穆李行政村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亩多一点,但土地人均收入却达到1万元,大大高于其他村的土地收入。村支书李建林介绍,穆李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以“生态、民俗、新村”为特色,通过对本村自然资源、交通、传统民风以及传统经营产品的挖掘、整理,带动了村民致富。

在500人的东穆李自然村,510亩耕地上,种苹果350多亩、蔬菜100多亩。“我家的采摘园一亩苹果能产1万多斤,按今年的采摘行情,每斤苹果3元,一亩地就能收入3万多元。百分之八九十的家庭,都能实现年人均收入过万元。”东穆李村果农李传进介绍,他家种了两亩苹果,一亩梨,去掉本钱,收入5万块钱没问题。

现在,穆李村依托种植果树的传统,以建立“采摘园”为切入点,在菏泽率先启动了乡村旅游,采摘园已发展到116处,年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开辟出浴海金滩、马术骑射、乡村记忆馆等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盘活了一村资源,如今乡村“颜值”也能当饭吃。

德孝家风助力文化振兴

“儿媳妇是俺家的功臣,没有她,就没有这个美满的家庭。”谈起儿媳妇,楚雪梅的公公李芳宇满脸自豪,“老伴儿去世的早,我还有病,她操持这个家庭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

今年35岁的楚雪梅和丈夫李本强结婚十年来,一直和公婆一起住,自从婆婆去世以后,还担负照顾公公的责任。“尊老、爱幼、相夫、教子”的传统美德,在楚雪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穆李村谁家娶了新媳妇,老辈人都会说:“多跟雪梅学学!”

尊“德”重“孝”的家风形成,主要得益于穆李村每年开展的“五好家庭”、“遵纪守法户”、“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励群众。除此之外,穆李村坚持了20多年的道德评议会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道德评议会”是穆李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代表围绕村民落实村规民约、家庭邻里相处等情况进行定期评议而举行的群众性会议。李建林说:“村里有了统一的评议标准,大多数村民都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既消除了矛盾隐患,也和谐了邻里关系。”

记者 李若生 通讯员 郜玉华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