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多年,香港保监局终于正式“上马”。6月26日,香港保监局宣布正式运营,取代原香港保监处,对保险公司实施规管。据悉,香港保监局独立于香港政府及保险业,主要职能为规管和监督保险业界,以促进香港保险业的整体稳定发展及保障保单持有人的权利,该“规格升级”有助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监管上,此前中国保监会和香港保险监管机构已经正式启动偿付能力监管等效评估工作,以实现监管制度等效互认,增进两地保险监管互信。分析认为,随着香港保监局正式运营和两地监管机构之间的互动升级,今后在规范两地保险市场、打击非法保险行为、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将有更大的合作空间。
保险中介将并入监管
早在2010年7月份,香港“建议成立独立保险业监管局”的咨询文件就开始进行公众咨询。7年后,香港保监局终于正式运作履行监管职责。
据悉,香港保监局是根据《2015年保险公司(修订)条例》成立的法定机构,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新保险监管机构。原先香港的保险监管结构是,属于政府部门的保险业监理处负责监管保险公司,而三个自律规管机构负责监管保险中介人。
香港保监局和监理处的重要区别是,监理处属于政府部门,而保监局是独立于政府及保险业界的监管机构,成立的目标之一是让保险监管机构在财政和运作上独立于政府及业界。
公告显示,香港保监局于2015年12月成立,于今年6月26日正式从保监处接管香港保险公司,保监处正式解散。香港保监局表示,新的监管制度将扩大规管保险公司的范围;将于两年内,实施法定保险中介人发牌制度,从三个自律规管机构接手中介人的直接规管工作,为保单持有人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香港保监局收回保险牌照发放权后,香港保险牌照含金量将越来越高,牌照也将“一照难求”。
据了解,在全面接手保监处的工作后,香港保监局将从180名员工逐步增加至约300人。
此前,作为香港保险业的监管机构,香港保监处负责拟定有关资本充足率、准备金、处理资产和负债的方式、财务报告,以及董事及控制人人选等规定,要求保险公司遵从,但不直接监管保险中介人。
香港保险中介人则由香港保险业联会下辖的保险代理人登记委员会、香港保险顾问联会和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三个自律机构监管。这三个机构的职责包括,对有资格的保险代理人进行登记管理,对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准入和高管人员资格进行审查,处理涉及保险中介人的投诉,并对已查实的个案采取自律行动。
香港保监局主席郑慕智表示:“保监局正在筹划多项工作,包括设立风险为本资本制度以及保单持有人保障计划等。另外,为配合保险中介人法定发牌制度的推出,将制订守则和指引,为从业员订立操守准则及专业标准。”
香港政府于5月5日任命了香港保监局高层,保险业监理专员梁志仁由政府借调至保监局,出任行政总监一职,为期一年,负责保监局的整体有效运作;许美莹、林瑞江、浦伟光、谭伟民四人出任执行董事。
内地资本提前布局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虽小,但保险机构林立,是亚太区保险机构最密集的地区。发达的香港保险市场,使得香港近年来也成为内地各类资本海外投资、布局保险业一个重要目的地。
内地资本赴港投资保险公司已经不是新鲜事。6月19日,A股上市公司泰禾集团就宣布以106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大新金融旗下的寿险业务。今年3月份,恒安标准人寿也宣布将进军香港保险市场,收购母公司英国标准人寿在香港的子公司——标准人寿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互联网巨头腾讯,今年年初也宣布将联手高瓴资本以及英杰华人寿共同发展原英杰华位于香港的子公司,着力发展数字保险。
实际上,复星集团也早在2013年就投资设立了鼎睿再保险。此外,九鼎集团于2016年斥资逾百亿港元收购了香港富通保险,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广核集团等内地大型国有企业设立的自保公司也都在香港。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三年中,总共有约20个针对香港保险公司的收购交易,而其中有9个是被中国内地公司收购的。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此前指出,香港保险公司将继续成为内地机构的收购对象,内地企业及居民同样受到香港吸引,包括地理上邻近内地、法制透明且具效率、保险市场高度发展,并有多间国际性的保险公司参与。
业内人士亦认为,内地企业的加入,将令香港保险市场的竞争增加,尤其可推动香港寿险的持续发展,预期未来内地香港跨境保险销售的渠道有望增加。
对此,香港保监局主席郑慕智表示,香港作为一个面向国际的开放市场,当然欢迎内地的资本对香港保险公司进行投资合作,“我们致力于与保险业界紧密合作,善用科技,为业界开拓无限机遇。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让我们一起努力推动发展香港成为亚太区重要的保险业枢纽。”
两地实现偿付能力等效互认
香港是内地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进行接触的重要窗口。随着市场联系程度的加深,内地与香港保险监管部门开展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分析认为,香港保监局的成立强化了香港保险业官方监管身份地位,有助于两地监管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今年5月16日,中国保监会与香港保险监管部门签署了《关于开展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等效评估工作的框架协议》,标志着双方正式启动偿付能力监管等效评估工作,以实现监管制度等效互认,增进两地监管互信。
此外中国保监会与香港保险监管机构同为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和亚洲保险监督官论坛(AFIR)成员,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防范风险跨境传递等方面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框架协议》的签署和实施有利于增进两地保险监管互信,提升监管效能和市场效率,促进两地保险市场的进一步相互开放和融合,也有助于双方在国际监管规则制定过程中增进共识、加强协调,维护双方共同利益,为两地保险业争取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
在“一国两制”基础上,为进一步支持香港资本市场发展,推动双向加强交流,切实发挥保险资金对香港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保监会于2016年9月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允许保险机构参与香港市场投资。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上述政策发布后,能够满足保险资金投资香港市场优质股票的配置需求,通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进一步优化行业资产配置结构,拓宽投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稳定投资收益。目前,保险资金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股票的规模已达到1743.58亿元。其中,直接投资规模为1117.46亿元,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规模为626.12亿元。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建立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保监会积极配合商务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就《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和《CEPA投资协议》进行磋商,现已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内地保险业将继续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主动与香港方面保持密切沟通,对香港保险业界提出的关注予以积极研究,不断推动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互利共赢发展。
提到香港保险业,不得不提到此前内地掀起的赴港买保险热潮。这不仅引起了中国保监会的重视,也受到了新成立的香港保监局的关注。
“许多内地居民选择到香港购买保险产品,这对于作为全球保险中心之一的香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不过同时,我们也需要格外的注意和警惕这些跨境交易,并且和内地的保险监管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打击所有的不正当销售和误导购买的行为,从而保证所有香港保单的持有人。”郑慕智说,香港保监局将与中国保监会合作,加强对内地和香港保险产品的公众教育。
慧择保险副总裁蒋力表示,当前内地和香港的保险产品无法进行简单对比,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偿付能力都没有可比性,内地和香港的保险市场是完全隔离的,通过偿付能力互认,可以逐渐缩小差异,“有了同样的标准,能够增进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的认可程度,有利于内地险企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长远来看,对于内地险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开设分支机构也有好处。”(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