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文化古城,一个人口多达130万之多的贫困大县,仅仅一年时间,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深入人心,从全省倒数第二名一跃改写为名列全省第十二、全市第一。
广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是基础
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之初,郓城县制定出“打持久战”的宣传策略。在县电视台、手机报、县政府网站、郓城文明网等县级媒体开辟了移风易俗专题栏目,对涌现出的好典型、好做法进行及时、深度报道。通过建立移风易俗工作群、督导组群、指导组群和开通移风易俗信息发布平台,及时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宣传工作动态。每个村(社区)刷写不少于5幅的标语和移风易俗墙体画。利用广播“村村响”每天三次向全县各村进行移风易俗广播宣传。印发了10万份《关于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倡议书》和2万套移风易俗科普宣传画;并制做了《彩礼那点事》等两部微电影参加省里的移风易俗微电影比赛,县曲艺家协会编排了抵制高额彩礼山东琴书《美女择婿》《刁难》等在全县巡回演出,其中《美女择婿》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马街书会上获奖。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排演的移风易俗动漫剧《跑旱船》入选2017元旦戏曲晚会,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
为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郓城县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大型公益相亲大会。组织专人编写的 《移风易俗三字经》、《郓城县公民文明公约三字经》在全县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传唱;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推进移风易俗 抵制高额彩礼”广场舞大赛,在比赛活动现场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去年国庆前夕,在唐塔广场开展了“移风易俗 尊老敬老”捐赠启动仪式;国庆节当天在大福源广场举办了“移风易俗、从我做起”万人签名活动;重阳节举办了“百善孝为先、敬老百叟宴”活动;10月22日举办了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礼仪协会成立仪式。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移风易俗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红事白事形成长效机制是关键
全县1041个行政村(社区)全部由群众推选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成员共6516人,全部公示上墙;各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按照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订立了《红白事村规民约》并上墙公布。制定了丧事简办传统模式、社区模式、追悼会模式、喜事新办模式等模板,凡需要办理喜事、丧事者,须及时报告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及村(社区)“两委”,并在村(社区)统一领导下,按照“待客标准统一、操办程序统一、办理时限统一”的原则办理。丧事推行“就餐每人一碗菜”或不动锅只给客人发香肠面包,不耽误群众农时、工时,既尊重传统习俗原则,又最大限度减轻事主经济负担,切实抓好了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全县推进大会后发生的第一件红白事的办理,建章立边。推进会议之后到年底办理的1261件白事中,全部实行了“一碗端”,实行了火化,取消了二次装棺,实行了节地生态安葬,简化治丧仪式,不搭台唱戏,不请响器班,取消了纸扎、披麻戴孝,改为戴白花;办理的551件红事中,婚车一律不超过6辆,设宴一般不超过10桌。
大力开展红白理事会成员专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水平。从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妇联等单位抽出人员组成移风易俗宣讲团,到23个乡镇街道进行巡回宣讲培训,目前已全部培训一遍,共培训红白理事会成员和媒人7638人次。各乡镇街道分别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多次召开红白理事会成员会议,职业媒人培训会议,组织学习、进行教育,使红白理事会成员掌握工作方法,严格按各村群众商定的村规民约办理。乡镇街道建立了新型婚介组织——青年之家。潘渡镇将6126名适龄青年信息进行了登记,输入电脑供青年查询,为征婚青年提供了便利。
建章立制强化督导问责是保障
郓城县制定了《郓城县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考核细则》,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科学发展年度考核。制定了《郓城县移风易俗工作考核办法》、《郓城县移风易俗工作督导办法》、《郓城县移风易俗工作排名办法》、《郓城县殡葬改革工作考核办法》等有关督导考核的7个文件。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督查室主任和政府督查室主任任组长的两个专项督查组,由6人组成;成立了由县纪委、文明办、民政局、司法局、妇联、机关工委等单位人员参加的6个督导组;成立了由省、市级文明单位和县直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23个帮包指导组。三支队伍深入乡村,对全县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移风易俗工作进行督查、督导、帮包指导,组织全县双联双创工作组对全县1041个村居进行全面暗访检查,确保无盲区、无遗漏,各工作组每天深入村内进行检查督导,并于每天下午5点前将帮包、督查、督导、检查照片通过微信分别发到移风易俗工作群、移风易俗督导组群、移风易俗帮包指导组群等,现存图片11200余张。写出报告每3天一次报县领导小组,并及时向各乡镇街道进行反馈,限时整改。
县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进行调度,按照《郓城县移风易俗工作督导考核计分排名办法》对各乡镇街道移风易俗工作进行评分排名,对排名位列后三名的进行电视曝光,对连续两次位列后三名的,由县委主要领导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县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对后三名乡镇街道的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
教育、管控、查处并举,各种专项治理活动层层环扣。该县积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禁生产、销售棺木和封建迷信祭品,严格控制结婚用车和设宴档次及规模。从综合执法局、民政局、公安、工商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门队伍,清理辖区内封建迷信祭品和棺木生产、销售店铺,对违规操办红白事的进行查处,共取消棺木生产点27个、销售点29个,纸扎生产点、销售点51个。
制定目标科学绘就工作新蓝图
经过近一年的扎实苦干、分析研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2017年,按照省市会议精神,郓城县理清了工作思路,及时确立了下步工作重点:一是在继续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基础上,抓好移风易俗专项培训,着力提升婚丧仪式办理水平;二是在继续抓好抵制丧事陋习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婚事高额彩礼的问题;三是在继续治理殡葬市场乱象的基础上,落实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公益墓地建设。
年初,通过专题会议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开展 “抵制高额彩礼、倡导婚嫁新风”教育整治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成立乡镇街道婚介协会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县推行村社区妇女专职主任兼任义务红娘倡树文明婚嫁新风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县推行村级简易公益性公墓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春节过后及时召开了由各乡镇长、宣传委员、分管民政副乡镇长、民政办主任和县直单位分管负责人、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红白理事会会长代表等500余人参加的全县移风易俗工作推进大会,对2016年度涌现出的10个先进乡镇、42名移风易俗工作先进个人、120个先进红白理事会和909名村居红白理事会优秀会员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今年的移风易俗工作进行了新一轮动员部署。
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训活动,让移风易俗新风尚、婚恋新观念如春风化雨,润泽民心。全县移风易俗宣讲团、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宣讲团不间断深入乡村,培训红白理事会成员、农村媒人和村民达2万余人。县纪委组织科级领导干部家属廉政教育培训,将禁止借婚丧之机敛财纳入培训内容。县文明办对全县所有公职人员和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婚丧事宜操办流程进行培训,并要求每人签订手写版移风易俗承诺书,以抄写代培训,并纳入单位科学发展考核内容。各乡镇街道广泛印发明白纸并发放到每家每户。遍布乡村的“村村响”广播,不定期对村民进行广播培训。各乡镇街道分别采取以会代训、典型教育等方式,对村两委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职业媒人、致富带头人、淘宝店主等各类群体进行培训。今年郓城县积极推进互联网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打造了“为村”微信服务平台,该县及时将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内容纳入,设立了乡村文明和移风易俗板块,通过“为村”平台培训村民,取得了良好效果。
成立新型婚介组织,推行“一乡一协会、一村一红娘”制度。全县各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婚介协会,各村居1041名妇女专职主任全部兼职义务红娘,对抵制高额彩礼问题积极表态、高调发声,义务服务,既为群众免除了婚介,又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切实减轻群众彩礼负担。潘渡镇义务红娘协会建立了义务红娘微信群,每天线上交流信息,每月线下集中开会交流经验,汇报工作进展。
搞好殡仪服务,推进节俭易行的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县殡仪馆强化了24小时值班制度,重新修订了各项服务规程,严格按照省《殡仪服务规范》搞好殡仪服务。进一步落实殡葬惠民政策,扩大了受益人群,凡农村老人去世后,火化、运尸、冷藏等费用都由当地政府承担。县乡多次组织人员到淄博等地参观学习公益性公墓建设,号召全县各村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目前郓城县已建起村级简易公益性公墓76余处,即节约了殡葬占地,又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郓城在“尊重文化传承、遏制铺张浪费”的指导思想下将加大督导、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以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积极倡树文明乡风民风,科学打造生态美丽乡村。记者 郑华伟 通讯员 魏忠友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