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生产发展成就综述
即将结束的2015年,我市农业生产再传捷报:继夏粮总产82.7亿斤创历史新高之后,秋粮总产达到62.8亿斤,比去年增3.2亿斤。从2011年到2015年,我市粮食总产由117.2亿斤增加到145.5亿斤,单产由762.2斤增加到867.6斤,实现粮食总产连续十二年增产。
市农业局局长张钢强告诉记者,我市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增收,主要取决于各级领导重视、党的惠农强农政策好、技术指导措施到位、天气总体较好等一系列因素。
古人云:“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今人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体现的正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驾驭全局的战略视野。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也是乘势而上、加快赶超的关键期,更是尽快改变欠发达面貌、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攻坚期。我市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提高现代化水平为手段,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幅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粮食单产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小麦最高单产781.9公斤,玉米最高单产957.46公斤。2012年小麦高产创建单产位居全省第一,省农业厅特地向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全市共争取棉花高产创建项目资金1056万元,累计实施高产创建项目面积达到61万余亩,皮棉最高单产由146.39公斤增加到171.4公斤,多次刷新全省单产记录。
全市引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24项,共引进玉米新品种60余个,小麦新品种20余个,棉花新品种10余个,瓜菜新品种100余个。共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示范县1个,整建制乡镇20个,整建制村581个;建立万亩示范园21个,千亩示范区63个,村级示范方672个,免费服务农户752万户,累计推广配方肥面积6749万亩次。完成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评价成果应用1271.8万亩次。
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由2家增加到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由33家发展到43家。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到142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7%。全市各类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超过600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2010年的1940家发展到2014年的17742家,带动农户100余万户。合作社发展覆盖了粮食、水产、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和花卉等传统产业,并不断向农机、农技等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服务领域拓展,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加工、销售、储运等各个环节,发展到产、加、销、储、运等一体化综合服务。
2011-2014年,全市共落实粮食直补资金43.8亿元,落实小麦、玉米、水稻等良种补贴7.24亿元。争取省财政补助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资金2000万元,累计建设8个生态农业示范县项目;完成了现代农业果菜项目3个,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蔬菜标准园项目20个,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省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14个,项目总投资280万元。
记者 常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