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培军 在菏泽油用牡丹逐渐进入产籽期、牡丹籽产量年年增长的同时,我市已经拥有了可观的牡丹籽油生产加工能力。在牡丹籽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部分经销商“提前出手”,青采牡丹籽,希望以此占领原料高地。
牡丹籽“早产”一个月
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牡丹,8月14日,在牡丹区小留镇一油用牡丹示范基地,几名工人一字排开正在紧张地采摘牡丹籽。定睛观看,牡丹植株上,长满了一个个 “海星”形状的果荚。每个荚壳有五六个角,剥开荚壳,里面露出一粒粒黑色的牡丹籽。
“我们的牡丹籽是采摘得最晚的,多数地块早在一月前就采摘完了。”花农赵弟敏一边忙碌一边对牡丹晚报记者说。“立秋时节收种子,是几百年的‘老黄历’了,早了不成熟,晚了种子容易脱落。”在“牡丹油之父”赵孝庆看来,立秋前后一周是采摘牡丹籽的黄金时期。可是今年不少牡丹籽却“早产”了一个月,一些油用牡丹种植户将采摘期从8月上旬提前到了7月上旬。
牡丹籽“早产”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牡丹籽颗粒不饱满、产油率低,如果种植则成活率低。既然牡丹籽“早产”有这么多的危害,那么大家为什么不能等待一个月再采摘呢?“一是一些经销商提前出手收购,二是广大种植户出于‘怕偷’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纷纷将牡丹籽的收获期提前了。”赵弟敏说,事实上,他的牡丹籽由于采摘较晚已经出现了“被偷”现象。
历史上,牡丹籽由于“无用”多数时候是作为牡丹花的副产品出现的,那时候根本不存在抢收、抢购、偷采等行为,直到2011年牡丹籽油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牡丹籽一夜之间变废为宝,大大小小的牡丹籽油加工厂“雨后春笋”般建了起来。
4000吨牡丹籽,不够加工企业“塞牙缝”
采访时,牡丹晚报记者从菏泽市牡丹产业化办公室获悉这样一个消息:菏泽10万亩油用牡丹进入收获期,预计总产量为4000吨左右。当第一时间获得这个消息时,作为一名从事牡丹产业报道近10年的记者,内心深处出现了莫可名状的兴奋。记者清楚地记得,2014年我市仅有2500亩油用牡丹进入收获期。
既然今年我市的牡丹籽产量大大高于往年,那么它为什么还这么“走俏”呢?
事实上,在菏泽油用牡丹逐渐进入产籽期、牡丹籽生产量年年升高的同时,我市已经悄悄地拥有了可观的牡丹籽油生产加工能力。于2014年11月26日召开的牡丹籽油行业标准发布暨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曾经发布过这样一组数字:我市牡丹种植面积达46万亩,从事牡丹深加工企业120余家,牡丹深加工产品20余个,牡丹籽油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一般来说,6至8吨牡丹籽产1吨油。照此计算,仅菏泽生产企业一年就需要6至8万吨牡丹籽,今年4000吨左右的产量还不够“塞牙缝”的。在这种情况下,菏泽不少牡丹籽油生产企业常年处于“等米下锅”或“无米下锅”的地步。
“杀鸡取卵”危害大
物以稀为贵。在牡丹籽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部分牡丹籽经销商 “提前出手”,青采牡丹籽,希望以此占领原料高地。
据赵孝庆介绍,早在6月底7月初不少经销商就开始抢收牡丹籽,并将“手”伸向安徽省亳州市等地。疯抢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牡丹籽价格上涨,据了解今年牡丹果荚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约高20.9%,每公斤5.2元左右。
“提前下手”疯抢牡丹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牡丹籽颗粒不饱满、产油率低,如果种植则成活率低。传统的适宜采摘期为牡丹籽果荚由绿色转为黄褐色才可采收,而今年不少企业采摘时还未发黄。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这种“早产”牡丹籽果荚,与正常成熟的果荚相比,“早产”果荚显得瘦小、干瘪。由于不顾牡丹籽生长周期的提前采摘,牡丹籽的药用、油用价值都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给部分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甚至还惹来了误会和非议。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2年市内一家企业“提前下手”疯抢4800吨牡丹籽果荚,结果6成左右发霉,剩余的出油率也非常低,最后这家企业损失惨重。
对于青采牡丹籽的危害,中国油用牡丹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林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李育才曾进行过总结:劣质种子流入市场,降低牡丹籽出油率,浪费社会财富,减少群众收入,败坏牡丹名誉。而赵孝庆将青采牡丹籽斥为“杀鸡取卵”。由于花农采摘牡丹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建立起一套让花农不愿早采、不能早采和不敢早采的机制,也许才能真正产生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