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 啸 通讯员 刘考勇)5月25日,郓城县张营镇小民屯村2000多亩托管的耕地里,麦穗随风摇曳。 “你看这麦穗,一眼望去,密实又齐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刘先法告诉记者。
干了十几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先法,如今成了鑫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村两委在与张营供销社签订土地托管服务合同的基础上,供销社又领办了种植合作社,搭建服务平台,形成供销社、村两委、合作社、信用互助“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目前该合作社带动附近4个村庄1280户群众,实施订单种植6400亩,入社社员每亩增收节支达700多元。
而“社村共建”对于农民来说:高效种子社员购买一袋便宜10元,优质化肥一袋优惠20-30元;种地有专业团队帮忙,测土配方、种肥同播、宽行密植;粮食回收价格高于市场价……
对于村集体:每组织直供1吨肥料收益200-300元,销售1公斤粮食获利0.03元,每亩土地村集体收入在50元左右,每年下来村集体收入可达5万元。
刘先法话说得实在:“村里没收入,给村民办点实事有心无力。跟供销社合作开展‘社村共建’后,村集体经济面貌有了改变,能更好地为民服务了,村委会说话有人听了。”
据郓城县供销社副主任江怀山介绍,郓城县在推行“土地托管”模式基础上,把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作为“社村共建”的主要内容,发挥村两委的组织优势和供销社服务的优势,领办合作社,推进大田作物托管、农业服务规模化。
2014年底,郓城县出台文件推广“社村共建”,2015年,全县“社村共建”村达到120个。他们的目标,是力争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社村共建”,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村社共建”形式在郓城县的推广,还要从“土地托管”说起。
年轻村民大多外出打工,上了年纪的人种种地,也是看天吃饭。“地到底该怎么种”,成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010年,张营镇小屯村搬迁至新村,村民因路途远,种地不便,出现了撂荒现象。村民李明青流转了360亩土地,投资35万元,准备大干一场。但事与愿违,没有先进技术,缺乏管理经验,李明青接连赔了2年。后来听说供销社开展土地托管,李明青将全部土地交给供销社托管,签订“菜单式”托管合同。当年就扭转了亏本的局面,以后每年盈利达到18万元以上
土地托管后,村里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挣钱,上了年纪的老人则选择为供销社或专业合作社打工,工资按天计费。供销社托管集中连片种植,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化肥采购、统一耕种、统一收获,降低了成本,产量增加。
从各家各户责任田到成方连片大农场,郓城县张营镇走在了全省前列。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郓城县在总结张营镇土地托管服务经济基础上,鼓励各乡镇积极探索新模式,推行土地托管服务,2015年,全县土地托管面积将达到18万亩。
由“零耕碎种”到“化零为整”,是一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土地变革,规模化的土地托管,以服务之长弥补生产环节的规模不足。而村级党组织+基层供销社的模式,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责任编辑:慧丽)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