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音符在线上线下一齐舞动
——牡丹区吴店镇刘寨村村民王志明的故事
3月16日9时许,快递公司的员工来到位于牡丹区吴店镇刘寨村的八音乐器公司,将打包好的乐器取走。
“每天上午、中午,快递公司各来一次取货,快板这样的小件乐器,在网上很是畅销。”80后王志明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他告诉记者,“没想到短短几年,网上销售额赶上了实体店,每年销售额200万元左右。”
2010年,他创办的民族乐器制作公司实体店和淘宝店一起营业,主要生产销售二胡、排笙、葫芦丝等民族乐器。如今,每天光网上就能接单50余件,成交额在5000元以上。
艺校毕业的王志明,学的是竹笛专业,从民族乐器的演奏者到制作者,短短几年间,他成功转型创业。
2004年,毕业后的王志明到了部队服役,期间攻读了四年本科学历。2009年,他和妻子一起回到菏泽,起初想开个琴行。
先期考察市场,专业出身的王志明发现,大多数生产商家的技师,手艺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制作流程机械化,并不精通调音调色。
“作为演奏者,我在调音调色方面肯定有优势,就想着开办一个制作民族乐器的厂子。”王志明说。
在共青团牡丹区委的帮助下,王志明获得了5万元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创业启动资金。又通过亲朋好友筹集了一部分钱,2010年9月,制作民族乐器的公司成立了。公司成立之初,王志明也看好电子商务的势头,同时在淘宝上开店,卖起自家生产的民族乐器。
制作民族乐器,一开始没有资金上设备,王志明只能从外地进来半成品,自己调好音色后出售。
没有销路,王志明自己跑琴行、各种培训班推销业务,全国各地的展销会更是没少去。那年的上海国际乐器展销会上,一家小学10万元二胡订单,让王志明真正收获了第一桶金。
“没有好的原材料就不可能调出好的音色。”有了资金,进来设备,王志明开始发愁原材料。笙是公司的招牌乐器,制作的原材料要求颇高,需要选用3年以上的紫竹,而国内最好的紫竹在福建。
2010年12月,王志明来到福建闽清的深山里选上好的老竹子,这一呆就是一个月。有了上好的原材料,也离不开技术。王志明坚信:懂乐器的人才能做出更好的乐器。他四处拜访名师,向中国笙乐大师胡天泉学习技术,回来后慢慢实践。
公司制作的笙、二胡、古筝等乐器渐渐打开了市场,有了销路,但网上的淘宝店却迟迟没有接到订单。王志明也在思考着自己的销售模式:网上卖笙、二胡这样的乐器,客户收到货后感觉音色不对,还得再寄回调音,物流运输成本增加,这样的乐器本身又需要“轻拿轻放”。不如试试快板、拨片这样的小型乐器或配件?再次进来设备,制作的快板摆到网上,订单紧接着到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说,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线上线下同时运作,让我们的民族乐器打开了市场。”王志明说。今后,他的公司要“产学研艺”一体化,公司有了规模后,开办民族乐器学校和演艺公司,研发民族乐器之余,让学生有更多地机会外出演奏,发扬民族文化。
文/图 记者 张 啸 通讯员 苗 妍
(责任编辑 羊莹春)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