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还未散去,行走在郓城县潘渡镇马楼村街道上,不时传来机器制作马扎的声音。在一台打眼机前,只见工人将一段段木料排成一行,机器运作几下,就钻好眼了。在另一边,几名妇女正在穿绳。一根长铁针在她们手里来回穿梭,一会功夫,就编织好一个马扎。
“我们村从1991年开始制作销售马扎,现在,村里有15家比较大的家庭作坊,2家规模厂子,一年能生产160多万只马扎,带动300多人就业。”村党支部书记张合增介绍说。
在马楼村制作马扎,仝西成是公认第一个“吃螃蠏”的人。
“当年,我见集上有卖小板凳的,就想到了马扎。马扎制作简单,挪动起来也方便,还不占地方,我就和家人商量,制马扎挣点零花钱。最初我自己干,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干这个,并且有了自己的马扎工厂,从买料、制作、穿绳,形成了流水式作业。”仝西成说。在他的带动下,马扎制作开始在马楼村兴起。最兴盛的时候,全村有60多个家庭作坊,大街小巷经常看见三五个妇女围在一起,穿绳走线、制作马扎。如今,已成为郓城知名品牌,产品除覆盖济宁、聊城等周边地区外,还远销到福建、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马楼马扎现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当初,马楼村村民可没少为了销路犯愁,村民仝西征带开着机动三轮车,装上各家制作的马扎,跑遍了济南、泰安、曲阜等地的大小门市。他一方面考察市场,了解当地需求,让村民根据市场需求制作各档次的马扎,逐步打开了市场。
“别看这些马扎小,需要的工序可不少,有二十多道。”仝西征说,要加工一个马扎首先要将板条按规格截成段,然后通过开凿、磨棱、打眼、砂光、安装、刷漆、穿绳等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完工,除了人工外,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带锯、包括锯、压刨机、打眼机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改进和提高了马扎质量和档次,目前马楼村能制作十几种高、中、低档的马扎,最高档的能卖到160元。马楼村还能过建立马扎网站,对马扎进行精致包装,拓展了市场。
在马楼村还活跃着一支“穿绳游击队”,以妇女为主,。她们心灵手巧,谁家的马扎生产得多,就去谁家穿绳,3角钱一个,一天能挣20多元钱。三五个妇女围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拉家常,许多邻里矛盾也在说话中化解。“许多妇女年龄大了,重活累活也干不了了,平时就是接送孩子上学、做做饭,有空就穿马扎,不耽误事还能挣钱。”张合增介绍说。
“下一步,我们将引导马楼村成立马扎合作社,注册马楼马扎商标,进行深加工、细包装,让村民抱团闯市场,扩大马楼马扎的市场影响力,让马楼马扎成为地方品牌。”潘渡镇党委书记高素娟说。 通讯员 李英 高兴利 记者 郑华伟
(责任编辑 羊莹春)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