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6日,菏泽学院正式揭牌。迄今已走过整整10个年头。
十年风雨,十年巨变。从最初的转轨、突破、跨越发展,到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办学定位的形成,短短10年,菏泽学院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科学赶超、后来居上”的成功之路,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综合性本科大学。
10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可对于菏泽学院的发展来说,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幼芽破土,到枝繁叶茂,到挺拔参天,菏泽学院在鲁西南大地茁壮生长,它的绿荫、花香和果实,给这块正在奋力赶超的热土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科学决策 理清思路
由师专到学院,从2004年开始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到2013年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省属本科院校,菏泽学院体制进行了上划,完成了她“美丽的转身”。
学院成立之初,党委立足实际,确立了学校中长期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353”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5-2007年,基本完成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管理体制的结构性调整,逐步扩大本科办学规模。第二步,2008-2012年,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基本实现专业教育本科化,完成二期工程首批建设任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第三步,2013-2015年,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前提下,突出内涵发展,全力提高办学质量。
2008年7月,省委对学校党委班子进行了新的调整。由菏泽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存金担任党委书记。新班子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强调求真务实作风,不断丰富和完善“353”发展战略。张存金在全校领导干部大会上明确表示,党委一届接着一届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和进步。2012年3月29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绘就了菏泽学院未来五年加快发展的崭新蓝图,在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强化人才队伍、扩大开放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既实事求是又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2014年1月,院长郁章玉提拔重用,省委、省政府任命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青岛大学副校长王焕良为菏泽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从名校强效选帅遣将,体现了省委对菏泽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院长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作风,新的气象。
不辱使命 乘势而上
走进菏泽学院荣誉室内,一块块金色牌匾闪闪夺目: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省级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奖牌见证了学校的全面发展,荣誉的背后是学校党委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心血汗水和共同努力。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院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党委始终牢牢把握这一原则,积极构筑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2013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委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四风”,认真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思想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全校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凝神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校不断审视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内涵发展,适时调整结构,逐步走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的路子。
在专业建设上,2005年有14个本科专业招生,其中师范类10个,占71%,至2014年学校本科专业数量已达到53个,涵盖了10大学科门类,其中非师范类专业38个,占71.6%。结构上,由师范专业为主转变为以工科等应用型学科为主,实现了学科专业相对齐全、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并举、以非师范专业为主的专业建设目标,完成了向应用型综合性本科院校的转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在办学规模上,占地面积增至1451亩,建筑面积增至51.4万平方米。2014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900余万元,馆藏纸质图书增加到172.6万余册、电子图书增加到116万余册,期刊增加到2200余种。生源地由2004年的5个省增至25个省、自治区,全日制在校生由13358人增至17600人,本科学生从503人增至10327人,本科生占在校生比例达到58.5%。成教、职教、远程教育各类在校、在籍生从的6600余人增至13000余人。接收单县师范和郓城师范的实质性并入,进一步丰富了办学层次和服务职能。学校“本专共存、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和培训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逐步稳定。
2011年,学校出台的《菏泽学院服务菏泽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各种服务菏泽科学发展项目正在全面推进。几年来,学校紧紧围绕菏泽市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项目,其中省级以上课题65项,有力推动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服务。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先后举办多期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岗前培训班、中学校长培训班等,培训全市各行各业骨干6000余人;“天香园艺”劳务培训基地向北京、广东等地输出园艺师2万多名。近5000名师范生深入到农村中小学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来自农村的近400名中小学教师来校接受脱岗培训,弥补了菏泽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不足,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跨越发展 奋力赶超
2005年底,学校在校生人数15000人,基本完成规模扩张的任务,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2008年全校工作会议上,学校党委及时提出了“强化本科教学,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发展战略,办学质量大幅提升。
从专业到规模,学校基本实现了向本科院校的实质性转变。截至目前,已拥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2门。建设校级重点学科28个、重点实验室12个,校级特色专业11个、品牌专业1个,36个专业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十年间,学校培养了46000余名合格毕业生,其中本科生14000余名,广大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坚持“稳定和服务为基础、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学校先后引进硕士、博士275名,培养博士、硕士173名,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由2005年的24%上升到57.8%。学校现有教职工1379人,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由2005年的255人上升为744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206人,双师型教师69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在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及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累累硕果。10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5项,出版专著、教材等300余部,发表论文6499篇,其中被国际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500余篇。《菏泽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水浒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优秀栏目”、“特色栏目”,全国水浒文化研讨会连续两次在学校召开。
学校先后改造老图书馆、西红楼、西校区学生宿舍等,新建了机电楼、学生公寓、实训中心、篮排球场地等,完成了26.7万㎡的教工小区大学嘉园建设。二期工程顺利开工,4栋学生公寓、风雨操场和综合实验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单件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000余万元。建成了三校区网络系统、监控系统、广播系统多网合一的数字化网络体系。
校训“修德笃学,求是创新”,校风“崇实尚义,励学图强”,进一步培育了尊教敬业的良好教风,倡导了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学校长期坚持做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新增庄子、王禹偁、运动等多组雕塑,校园三季有花开,四季草常绿,处处如公园,抬头有景点,已成广大师生绝好的修读之所。学术、文化活动持续不断,每年一届的学术活动月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
“聆听世界”文化讲坛开办至今已举办36期,先后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院校专家教授做客讲坛,已成为学校的校园文化新品牌。校园文体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每年一届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社团文化节等好戏连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1年,学校出台了《菏泽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3月29日,学校召开了第二届党代会,一张高等教育崭新的蓝图已经绘就。2013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个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为实现“科学赶超、后来居上”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的号角必将在菏泽大地上吹得更响!
记者 边兆聚 常慕城 通讯员 刘全国
(责任编辑 羊莹春)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