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业者的十年艰辛路
心中有梦,脚下才有路。10年,他从一个搬运工成为公司总经理,然后跳槽到另一家新型建材企业。
“80后”吴章锋的创业之路,从跳出“农”门开始,由最底层职工干起,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着企业跨越发展梦。
如今,他的公司用工业废弃物制造新型建材,走出来一条绿色环保、循环发展的路子。
“成长在农村家庭,从小养成独立敢闯的性格……”12月17日,位于牡丹区皇镇乡的鲁润建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内,34岁的吴章锋向记者述说着他的故事。
小工位里装下大梦想
2003年,专科毕业的吴章锋回到老家,在牡丹区小留镇一学校代课。
年轻的他不甘心在小镇上教一辈子书。次年,山东兔巴哥集团准备在菏泽建厂,先期在菏泽招聘人员,他应聘后来到总厂学习。
菏泽公司成立后,吴章锋成为车间里的一名搬运工,整日与一筐一筐的奶制品为伴。
岗位虽小,事事他都干好。没多久便转岗到设备科管理员,再到后勤、人力资源部、生产部、总经理助理……
公司里的岗位,吴章锋干了一遍,出色的业务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让总公司高管看在眼里,最终被提拔为菏泽分公司总经理。
“发现不合格产品,我们一人一个小刀,将每袋产品划开,倒入大容器内销毁。在食品公司打拼8年,深知食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确保产品质量,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要注意。”吴章锋说。
正是这种严谨的作风,为他以后的发展打牢了基础。
工业垃圾变废为宝
2012年,吴章锋来到新成立的鲁润建材,带领刚成立的企业开始新的征程。
在成立之初,鲁润建材经营模式单一,依托附近的华润电厂,经营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两种原材料。
运作企业,首先要有好产品,然后打造新颖的卖点?食品企业转行的吴章锋深知这一点。
粉煤灰、灰渣等是电厂固体废弃物,能否综合利用,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记者来到鲁润建材展厅,吴章锋介绍着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以电厂废弃物粉煤灰、灰渣、脱硫石膏和其它建筑垃圾为基料,通过科技创新、用先进的技术转化为一流的高科技建材产品,如石膏砌块、建筑涂料等。成功实现了“吃干榨净工业垃圾,吐出来‘金子’”的循环经济产业梦想。
石膏砌块用于高层建筑的内隔断墙,它材质轻便于安装,隔音效果好,还具有防火功能。
“一立方米石膏砌块比加气砖要轻100多公斤,现在销量很好,已经没有库存,7万多块的订单亟待生产。”吴章锋告诉记者。
让高校科研成果走出“深闺”
“工业垃圾是隐藏在城市里的矿山。”吴章锋说,垃圾如何变矿山?答案是技术。1981年出生的吴章锋,用科技创新,实现着他的企业梦。
好的创业环境比励志故事更重要,在国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下,公司与山东建筑大学校企合作,让高校科研成果走出“深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投资2000万元建设微晶玻璃项目。
微晶玻璃是一种工艺世界领先的高端建材,80%的原材料来源于粉煤灰、赤泥等工业废弃物。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生产成本高、能耗高和污染大等突出问题,大幅度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能耗。
工业废品制作出的微晶玻璃,硬度是普通地板砖的10倍,其理化性能和装饰效果远优于天然大理石和花岗岩板材,北京奥运建筑和上海世博会建筑都采用了此类板材进行装饰,在我国发达城市已得到大力推广,在美、日、阿联酋等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销售价格高达人民币2000元/平方米,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小企业实现大梦想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先进技术。微晶玻璃目前正在试产,具体价格还没有定。根据现有规模,2017年,我们微晶玻璃可年产20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7亿元……”吴章锋说。
图为吴章锋(左)在车间检查生产线
文/图 记 者 边兆聚 张 啸 通讯员 郜玉华
(责任编辑:范卉蕾)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