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青的妻子刘玉明向记者介绍他的英勇事迹
“板房经济”在这里兴起
本报特派记者 潘若松 邓亚伟
(引言)
走在映秀镇板房区内,记者发现,经历了大悲大恸之后的映秀人,,此时脸上已很难找到哀伤的痕迹。他们在板房区里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忙与嘈杂,各类商业摊点几乎一应俱全,饭馆、旅店、茶楼、台球、网吧,一个个红色标牌竖立在一片蓝色小房顶上,显得分外温暖。
如今,映秀俨然成了一个“板房小镇”,而乐观向上的映秀人,也悄然摸索出一套过渡时期的“板房经济模式”,显示出灾区新的生机和活力。
腾出板房开旅店
张碧英的小旅馆旁边就是映秀小学板房区,它坐落的地方就是漩口中学前面的一片平地。记者转到这里时,39岁的她正忙碌地清洗着被子、毯子。她经营的“云朵旅馆”,在映秀镇较有名气。“我这人做生意诚实、信用好!”张碧英称,这是她生意火红的主要原因。
张碧英说,她是最早尝试开“板房旅馆”者之一。但绝对是第一个给旅馆起名字的,“我的旅馆在网上都能查到!”
张碧英称,地震后,依照当地政策,每个人分配的是半间板房。按标准,她家分到了2间半。地震毁掉了她家的房屋和土地,17岁的儿子还要读书。去年10月初,她和丈夫商量,决定腾出一间半来开旅馆。为凑整数,她拉上了隔壁李家。这样她就有2间板房出租,其中一间收入对半。
“云朵旅馆”一间板房放置7张床,每个床位每天20元,也可包房,120元一间。板房旅馆价格低廉,但条件有限,洗漱如厕都不方便。张碧英称,住旅馆的主要是附近建设者、外地旅客和媒体记者。张碧英告诉记者,开旅馆的钱仅能勉强维持生活,因为近来开店的多,竞争很大。
绕映秀板房区一圈,记者看到,几乎每排板房上都贴有住宿的招牌。有人统计,整个映秀镇,大概有70余家这样的“板房旅馆”。
新饭馆如雨后春笋
餐饮业是镇上仅次于旅店的第二大“产业”。一进映秀镇,扑面而来的广告牌中,多是各类板房饭店。火锅、川菜乃至烧烤,是家庭妇女经营的传统强项。最常见的餐馆合作模式是几家联营,这为政府解决了更多的就业压力。
紧挨着“圣湖酒店”的,是一家悬挂“震中饭店”招牌的小店,占据了板房区入口的“黄金地段”。
5月11日一大早,记者看到,女老板刘玉明就在忙活了,甚至顾不上与记者交流。她说,今天要接待150多位客人,这是饭店开业以来承办的最大一单生意。
饭店墙上挂着的几幅抗震照片引起了记者注意,一问才知,照片中的主要人物,正是饭店的男主人---“抗震英雄”杨云青,他曾救出被埋105个小时的女孩尚婷和被埋124小时的蒋雨航。
今年59岁的杨云青,震前就是映秀镇的经商能手。开了20多年吊车后,他养过鱼,开过饭店、采砂厂。地震中,他失去了妻子、大儿媳妇、嫂子、孙子等共10位亲人和超过200万元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他一直坚持在救援一线,救出了10多个被掩埋的群众,这其中包括尚婷和蒋雨航。
在地震过后的很长时间里,杨云青放弃了商业,只愿意和两头猪呆在一起。那是他遇难爱人的遗物。今年2月10日,杨云青与52岁的马尔康县粮食局退休职工刘明玉再婚后,他的“震中饭店”才开张。
记者采访当天,杨云青正开着吊车在建设工地上工作,妻子刘玉明成了饭店里的“总调度”,和聘用的5位员工一起忙碌着准备饭菜。
刘玉明说,现在,生意好的时候,“震中饭店”的日营业额能做到四位数。
而在漩口中学遗址右侧商贸综合市场入口处,卢林经营的饭馆就设在那里。卢林称,去年9月初,他来到商贸综合市场做液化气生意,但利润微薄。今年初,他改行做餐饮。
卢林称,饭馆的食客多为援建者和游客,每天的营业额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拿起菜单,上边的价格高得吓人。一份腊肉竟要卖到30元。他解释,这是因为进价太高。
在卢林的印象中,周末和节假日,生意总要好些,因为“旅游者来了”。卢林称,面对众多旅行者,他们心中感觉复杂。人家捐过款,帮过我们,现在来看看,也是出于好心。可拍照、喧嚣,又打破了受灾群众心理恢复急需的平静。
“现在餐饮生意也不好做。”卢林说,虽然不上税,但竞争相当激烈。特别是去年12月,餐饮禁令解除后,新开饭馆更是如雨后春笋,“现在映秀的板房饭馆有40多家。”
记者了解到,像卢林一样租棚开饭馆的还是少数。很多村民利用自家板房,将厨房设备搬到家门口,再购置了三四套塑料桌椅,一个“板房饭馆”就可以开张了。
网吧茶楼悄然出现
张键今年30岁,是映秀一个建设工地的部门负责人。去年7月他刚到映秀时,镇上没有任何的休闲设施,业余生活枯燥极了。从去年底开始,张键的生活渐渐有了乐趣。他说,现在他闲暇时可以和朋友到茶楼坐坐,也能去网吧上网。“网吧和茶楼也都设在板房内。”
据了解,映秀镇现在共有2个茶楼,“映秀茶坊”和“印象映秀”都是去年年底开的。喝茶的多是外来者。张键常去的是一家名为“再来”的网吧。网吧内有20多台电脑,采用拨号上网,网速较慢,只能浏览网页、聊天、打一些简单的网络游戏,但每天总会有人排队等待。
网吧老板李波介绍,映秀镇现在有4家网吧,最大的有60多台电脑。他以前是开网吧的,有营业证。去年底,他和朋友合资近20万元,重开网吧,“生意还不错”。
“地震旅游”已经起步
在今天的映秀镇,地震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无论对于地震学家还是关注这场灾难的普通人来说,震中映秀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根据当地政府的统计,从去年12月到现在,来到小镇上参观的外地人平均每天在1000人左右。
根据政府规划,目前映秀镇保留和新建旅游项目分为三类,即:“5·12”特大地震纪念旅游项目、藏羌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度假休闲项目。其中,地震纪念旅游项目为依托地震遗址遗迹保留、保护和配建、新建项目,其他为新建项目。
据了解,规划中的“震中一日游”景点包括百花大桥遗址、牛眠沟震源点、漩口中学遗址、鱼子溪村观景台等十二个点。地震遗址带动的旅游业,将作为映秀今后发展的主要产业。漩口中学门口,20岁的羌族姑娘李霞正在给游客讲解。今年3月,李霞和其他9名镇上的青年一起被映秀镇政府聘为镇上的第一批景区讲解员。李霞告诉记者,他们目前还在试用期,等到转正后,每个月的工资在1600-2000元左右。
如今,映秀镇上,各种旅游接待设施等已经开始着手建立,随着5月13日都汶高速映秀段的贯通,小镇将迎来更多的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