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之五
废墟上飘扬的“红丝带”
本报特派记者 潘若松 邓亚伟
中国菏泽网讯 在灾区采访,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收获着感动。感动来自人们坚韧不懈的抗争,更来自灾难面前呈现出的人性光芒。
一年,在时光隧道中,不过是白驹过隙,而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却又是如此绵长。生与死,伤痛和希望,酸楚和艰辛,太多的泪水、太多的呐喊,将这一年浸润得饱满而沉重,深情而沧桑。
大灾造就大爱。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人愈发变得渺小和脆弱,而人性中友爱和给予的本性反而被放大和升华。志愿者,一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了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的义举,他们的热忱,他们的力量,令世人为之动容。
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
志愿者接受记者采访
板房里的坚守
采访古米蓝,她留给记者的最深印象就是“快”:说话语速快,走路步伐快,办起事来风风火火,像一股旋风。
她拥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目前的身份是四川“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站长。5月8日,在北川县曲山镇永兴板房社区见到她时,她正和七八名志愿者争论着什么。记者在一旁耐心倾听了许久,才明白他们在讨论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该如何让援助者们过好这个特殊的节日。最后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援助北川的大多是山东人,他们吃不惯四川的大米,“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决定为这些他们蒸一些馒头。
成为一名灾区志愿者,对曾有百万家产、做茶叶生意的古米蓝来说,纯属一种偶然。去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钟,原本已定好机票准备飞往云南考察生意的她,被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留在了绵阳。灾难面前,她成了受灾群众的主心骨,也找到了一种新的追求。她为灾民散尽了身上所有的钱,也掏出了自己全部的真情。
她来到绵阳九洲体育馆是5月13日上午8点钟。听说她是志愿者,工作人员让她先帮助打扫卫生。受灾群众运来了,她帮助抬伤员,为轻伤者上药包扎,就这样一直忙着。到了下午2点多,志愿者达到200多人,受灾群众来得更多,体育馆里一片忙乱,到处是救护车和警车的笛音,到处是哭喊声和叫唤声。
这时,绵阳市团委的同志找到她,对她说,志愿者越来越多,这样乱哄哄地干不是办法,你想一个名字,拉一个横幅,就可以招募志愿者,组织服务了。
她开始想名字:“我们从没有做过这样的事,肯定做不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完美。再说我们都在抢救生命,春天就意味着生命,那就叫完美春天吧!”
“完美春天”的名字就这样出炉了。可是,这样乱哄哄的时节,到哪里去做横幅?她的目光落在一只大纸箱上。把纸箱拆开,她从包里掏出眉笔、口红。终于,“完美春天志愿小组”的横幅挂出来,成为九洲体育馆第一支志愿者队伍。
在绵阳九洲体育馆服务的50天里,她和她创建的“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成为无数痛苦的人最贴心的朋友,用爱心温暖了许多悲苦的心灵。最多的时候,她指挥过两万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后来灾民陆续撤离了九洲体育馆,但他们却并没有完成使命,而是迁移到北川县曲山镇永兴板房社区,依然坚守在这片受灾的土地上。
记者问她,为什么还坚守在这里?她说:“平复一颗受伤的心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在永兴板房社区,“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承担了全区各种求助的事务,还开设了阅览室、体育场、心理辅导站。今年2月28日和3月8日,他们还在永兴板房区和北川擂鼓镇举办了两次大型“相亲大会”,为灾难中丧偶的灾民牵线搭桥。
采访中,古米蓝的电话不断响起,都是说工作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快到了,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每一件都需要细致落实。
她说,爱心,确实需要感召。其实每个人都有颗爱心,只是大多数人没机会接触,没机会将它变成行动——我们要让每个人把做好事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下去爱心就能继续,就能传递。
用爱抚慰灾民心中的伤痛
今年刚三十出头的贺琪,是今年2月初来到北川县建新板房社区的,成为这里第一批心理治疗志愿者之一。
5月8日下午,当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和一些灾民制作绢花,大伙有说有笑,工作中充满了快乐。但贺琪说,她刚来的时候,这里还很难见到这种轻松的场面,很多灾民仍沉浸在伤痛中,而今天,看到他们能有如此心态,她从内心里感到快乐。
贺琪的工作单位是绵阳市科学院。来到建新板房区的第一天,她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一位四十多岁的黄姓妇女把自己关在板房内两天两夜不出门。贺琪一打听,原来,这位妇女的丈夫和儿子都在地震中丧命,而她两天前出外买东西时,竟又丢了身上携带的几百元钱。
作为一名心理医生,贺琪解决了不少病人的心理问题。然而,这一次她却感到了难度。“当时,我在门外慢慢地与她沟通,和她谈了许多以往快乐的家庭生活,然后鼓励她说,只有她过上美好的生活,才能对得起逝去的亲人……历经两个多小时后,那位妇女终于打开了房门,一下子扑到我身上大哭起来,我也泪流满面……”贺琪回忆说。后来,贺琪还与这位妇女成了好朋友。
在给灾民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贺琪参加了板房区内的就业服务站。“我感觉到,要让灾民真正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来,必须让他们自立、自强,在工作中获得快乐。”贺琪说。
从2月初到现在,贺琪在这里当志愿者已经三个月了,她的足迹遍布了板房区的每个角落,几乎和每个灾民都成了朋友。
他们都是我的亲人
李建是“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的一名志愿者,今年26岁,他的工作就是收集灾民的生活信息,及时帮助大家排忧解难。
“这个板房区居住的每一户我都熟悉,你上那一家去采访,我可以马上带你去。”李建很爽快地说。看得出,他的工作很是细致。
“小李,这几天雨水多,厨房门口常积水,一到天黑可能就踩到水,能不能垫一下。”走到一个集体厨房边,一位正在做饭的妇女看到李建,就对他说。“这个事,我已经记录并上报到管理中心了,明天就会来人修。”李建拿出自己的记录本,翻看着对这位妇女说。
随着板房社区居民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李建的工作也逐渐平稳了下来。“去年8月份,我刚负责这个工作时,每天忙碌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需要灶具的、需要安装灯具的……每一件我都要一一统计,简直是应接不暇。”李建乐呵呵地说。
对灾民的要求,李建从未感到厌倦和繁琐。“我永远不会忘记温总理给我们‘完美春天’志愿者服务站的嘱托。他说‘完美春天’志愿者队伍很了不起,这个名字很好,春天意味着生命的复苏,希望你们‘完美春天’志愿者队伍将爱心救助活动持续下去。每当想起这些,我就信心百倍,忘我地工作下去。”
“很多灾民失去了亲人,而我工作在这里,就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李建说。
特派记者采访志愿者们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