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跟着共产党,豁上百十斤,为穷人打天下。”这是革命先烈孙自端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面对血与火的考验时,以热血和生命践行的铮铮誓言。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奔赴东明县陆圈镇,打卡红色地标,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孙自端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创建党支部,建立联络站
“跟着共产党,豁上百十斤,为穷人打天下。这是革命先烈孙自端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面对血与火的考验时,以热血和生命践行的铮铮誓言。”金秋时节,仰望孙自端烈士纪念碑,市委党史研究院宣讲员葛玉菡感慨万千。
湛蓝的天空下,巍峨的纪念碑如利剑般直指苍穹,正面“孙自端烈士永垂不朽”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底座镌刻的碑文静静诉说着孙自端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进程中,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革命事迹。
丰碑无言,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站在这里,仿佛能从碑文中窥见这片红色沃土曾经历的血雨腥风,听到历史长河中传来的枪林弹雨声。碑下,摇曳着前来悼念的人们留下的花束。
凝望着风中的花束,聆听着葛玉菡的讲述,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思绪仿佛回到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1900年,孙自端出生于东明县陆圈镇东孙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胸怀正义,爱打抱不平。
成年后,孙自端为生活所迫,推起车子走南闯北贩运粮食。目睹战乱频仍、社会不公的现状,耳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的事迹,他认为找到了光明和出路。
1935年,孙自端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誓“跟着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1938年,他在本村创建党支部并担任书记,同时在自家设立秘密联络站,担任站长,负责这一带的秘密联络和革命同志接送任务。从此,星星之火在这里燎原。
为方便开展工作,孙自端卖掉自家6亩地,开起药铺作为掩护。党的许多重要文件装在药包里由他安全递送,数不清的革命同志经他迎来送往,在这里住宿、联络、工作,从未发生意外。
一人入党,全家革命
孙自端的妻子孟氏是位勤快、善良的农村妇女。无论盛夏酷暑,不分白天黑夜,只要同志们到来,她就一声不响地立刻去做饭。
大儿子孙廷显13岁起就受父亲指派外出送信,探听、搜集敌人情报。一些成年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他却能圆满完成,被称为“难得的小交通员”。
大女儿孙寸见同志们衣服脏了,便主动清洗,有的还拆洗翻新。多年后,一些老同志回忆:“那时只要一进孙自端的家,总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
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东明、菏泽、考城一带地方顽杂、匪患四起,斗争形势极端复杂险恶。孙自端又将药铺改为酒店,以便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各界人士,从多种渠道搜集敌人情报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当地杂牌武装中的下层官兵、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常来喝酒,孙自端就用酒换取敌人的子弹,积攒起来送交中共豫北地委。
几年间,孙自端家的地卖得仅剩一亩八分。留下这些地,是为方便同志们隐蔽——一旦敌人来袭,同志们可到菜园里佯装劳动。家中生活日渐窘迫,同志们来了,起初向东家筹、西家借,后来孟氏只好拿出家中器物向邻居换些粮食。亲戚、邻居好心劝他:“这几年家叫你弄成这个样子,你不为自己,也得为孩子想想……”他总是回答:“为穷人打天下,我什么都能豁上。”
怕死就不能当共产党员
1943年,孙自端担任东明三区区委书记。该地区敌我交织,斗争异常激烈。他积极动员、组织进步青年投身革命,深入争取、感召各类武装力量弃暗投明,短时间内就将三区打造成坚实的红色堡垒。
群众由衷赞颂:“孙自端不简单,挪动地来磨动天。鬼子听说害了怕,伪军闻讯打颤颤。”人民对他赞誉有加,为革命形势向好欢欣鼓舞,溃散藏匿的敌人却对他恨之入骨。
孙自端在东孙楼的家多次遭敌人抄掠,家具衣物尽毁,一家七口挤在一间破旧茅草屋中,平日几乎全靠野菜糊口。前来联络的同志见他家境极端艰难,决定每月救济一斗黑豆。孟氏心中不安,常对同志们说:“我们苦点饿点没啥,你们怎能饿着肚子打敌人?”即便如此,每当有同志到来,她仍想方设法筹措粮食,尽力让大家吃饱穿暖。
敌人屡次设伏追捕孙自端,均未得逞。
面对敌人的追捕、抄家和亲人所受的迫害,孙自端毫无惧色、从未退缩。他常对身边同志说:“怕死就不能当共产党员,拼不上去就不能干革命,跳不出个人小家庭就干不了大事业。”1947年农历四月初一,孙自端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决不吐露党的秘密,遭受百般折磨后英勇就义。
英雄碧血抛洒,慷慨壮歌回荡。秋日阳光下,孙自端烈士纪念碑侧面,杨得志所题“丰功垂青史 大节誉人民”大字格外醒目。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时常上演。每逢重大节日,附近学校的师生、干部职工都前来擦碑扫墓、敬献花圈、沉痛悼念。
英雄永生,活在人民和历史的永恒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