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革命战争年代,菏泽安陵集是冀鲁豫边区鲁西南地委专署驻地,被誉为“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绘就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画卷。八十多年来光阴流转、铸剑为犁,这片革命热土以红色流量激活乡村脉动,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强劲发展动能,擘画起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革命星火从这里点燃
“现在,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安陵革命斗争纪念碑,位于博物馆中心位置,基座周长20米、高12米,纪念碑顶端镶嵌着一枚红色五角星,象征革命斗争精神永放光芒,碑体镌刻着由杨得志将军题写的碑名。”6月25日,牡丹区大黄集镇宣传干事、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志愿讲解员杨天旻介绍,近年来,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我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及其他重要节点,前来瞻仰和学习的观众络绎不绝。
纪念碑左侧有一道烈士碑廊,是由社会各界为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安陵烈士而建立的。碑廊最前面为流芳亭,亭下的安陵革命斗争纪念碑原碑是1990年设立的,背面记载着,1938年2月,程广学、王金锁由于子元、程力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安陵集建立菏泽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安陵集党支部。
1931年9月18日,日寇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进攻沈阳,随后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坚决抗击日本法西斯。在此期间,鲁西南地区出现了众多抗日武装力量,在安陵集涌现出一批以于子元、戴晓东、张承先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
“于子元同志是鲁西南革命斗争的先驱。1936年秋,于子元同志受直南特委派遣,来到安陵集一带开展工作,1938年春在此建立了菏泽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程力夫是于子元同志来到这里发展的第一个党员,菏泽县第一任书记。他们在1938年9月成立了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抗日互助会的印章,于子元的照片以及他们使用过的老物品。”杨天旻介绍。
点点星火,渐成燎原之势。根据史料记载,1939年4月,中共曹东县委在安陵集成立,程立夫任书记。1940年7月,撤销曹东县委,在安陵集组建菏泽(西南)县委,程立夫任书记,程广学任组织部长,国启民任宣传部长,主要任务是恢复党的基层组织。1941年3月,菏泽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安陵集成立,宋励华任县长,安陵集和各村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性抗日组织相继成立。
一枚印章见证红色岁月
随着讲解员的指引,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一枚印章,上面刻有“农民抗日互助会”字样。它见证了鲁西南地区农民抗日救国的峥嵘岁月和“农民抗日互助会”的前世今生。
1936年,全国抗日救国的浪潮空前高涨。当年秋天,中共地下党员于子元受中共直南特委派遣,来到鲁西南地区的韩集镇,以教学为掩护从事抗日救国运动。当小学教员的程力夫与于子元取得联系,把他带回安陵集老家,介绍到一处公立学校教书。当时,于子元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工作,在学校里结识了安陵集村知识青年杨贵德。
从1936年冬至1937年初夏,于子元、杨贵德、程力夫在杨贵德家后院的西屋内举办农民夜校,周边村庄的许多有志青年积极参加。在夜校,于子元讲述抗日形势、西安事变、红军长征过草地北上抗日、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剿共和东北“九一八”事变,使广大农民的爱国热情得到极大鼓舞。
1937年初夏,“抗日救国自治会”在杨贵德家成立,由杨贵德任会长、于子元任组织委员、程力夫任宣传委员,后来更名为“农民抗日互助会”。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周边地区相继建立“农民抗日互助会”,为“七七”事变以后建立“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奠定了基础。“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的建立,为开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在动员群众支前参战,组织群众减租减息、生产自救和“反扫荡”斗争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这是一处复原后的地下联络站。当年,于子元同志借助党员龚宪亭眼科诊所当掩护,建立了我党的地下联络站。联络站有传递情报、筹款、筹粮、购买医药等作用。这里有龚宪亭眼科诊所悬挂的牌匾,以及地下联络站使用的信号灯、信号枪、保险箱。”杨天旻介绍。
杨得志开辟抗日根据地
“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39年,杨得志来到安陵集一带,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使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在鲁西南大地上。”杨天旻介绍。
当时,以安陵集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氛围浓厚,为了更好地发展革命教育,在附近的前张集村建立了鲁西南第三抗日中学,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骨干。
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杀敌使用过的大刀、长矛。当时,于子元在安陵集发展了170多名党员,他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用这些简陋的兵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于子元同志能文能武,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杀敌,这是他使用过的凤凰枞兵器。”杨天旻介绍。
“自博物馆扩建以来,周边群众共捐赠有价值的文物700多件。”杨天旻介绍,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90年,2015年扩建,2020年重新规划、设计、布展,2021年底在省文旅厅备案,现已建成为集展厅、广场、纪念碑于一体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纪念地。
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涌现出无数英勇不屈的革命先烈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博物馆“安陵记忆—安陵人民的奉献和牺牲”展厅,杨天旻介绍。
这个展厅内,陈列着一本本革命烈士证书,背后有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38年“大黄集五月惨案”、1938年6月“日军肆虐安陵村”、1943年9月12日“大杨湖日军暴行”等。
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绘就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画卷。多年来,他们的后人一代代传承着革命精神。“这个展柜里陈列的证书、勋章、军帽、武装带,都是我爷爷遗留下来的。”杨天旻指着一个展柜说。她爷爷杨秀良在解放战争时期加入原菏泽县根生区游击队,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并荣立三等功。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给我讲他当年的革命故事,并教导我们要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杨天旻回忆,“吃饭时,他要求我们碗里不能剩米粒;工作时,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
近年来,牡丹区大黄集镇安陵村以红色流量激活乡村脉动,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强劲发展动能。他们以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为核心,联动大杨湖战役总结会旧址(马公祠)等红色教育基地,形成研学路线,先后开展“寻访红色记忆”“重走大杨湖战役路线”系列红色教育活动;拍摄制作了《一座农家小院的红色情怀》《亮剑大杨湖》等红色纪录片,出版《大黄集红色记忆》等专著,组建了“红领巾宣讲团”,让口述史升华为可触可感的精神遗产。
“每年清明节、‘七一’、国庆节,都有不少革命先辈后人到安陵老区追寻前辈足迹。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中小学生也纷纷前来。”安陵村党支部书记马茂雷表示。近年来,安陵村积极加强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倡树文明乡风。2023年,安陵村被纳入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