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第A06版:牡丹园

寻访家乡英雄气

□张荣昌

近年来,寻访革命后人,探寻红色遗迹,我看到不曾看到的遗迹,听到不曾听闻的故事,热泪一次次湿润眼眶……

从年幼时起,脚下这片土地,每每让我感到充满一派英雄气。听到的最早的战斗,是小时候父亲讲的“土山集战役”。父亲说,那天夜里,20里外的土山集炮声隆隆,比月光更亮的照明弹不停地照耀在西南方向的天空。父母出生在战乱年代,能够活下来就已不易,童年时对战争的恐惧一生都挥之不去。

最早的英雄,印在脑海里的是一个叫“郑尔拙”的革命者。高中暑假,我骑自行车到邵庄镇一同学家,同学的父亲田大爷告诉我,一个叫郑尔拙的早期共产党员曾经躲在他家的夹壁墙里养病,半年后,郑尔拙病得越来越重,田大爷陪父亲把他送回郑庄。

从同学家回来,我深深地被感动了,那天晚上久久不能入眠。家乡一定有许多著名的战役、无名的英雄,不为我们这代人所了解。我萌生一个想法,有朝一日能够寻访英雄的后人,写写这些快要消失在时光里的故事,那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工作。星期天、节假日,我常和三两个趣味相投的伙伴一起,或步行,或骑行,在县域内遍访古迹遗址。一本老县志,我不时翻起,先人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治迁楚丘县磐石镇;洪武四年(1371年),降曹州为曹县。至宣统三年(1911年),曹县这五百多年的历史“关键词”是“河决、匪患、虫灾、大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城头频换“大王旗”,曹县百姓并没有迎来生活的希冀。日军铁蹄踏来,“亡国灭种”的危险一度降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英勇奋斗,搬走压在头顶的“三座大山”,迎来新中国诞生,迎来和平安宁,迎来各项事业大发展的春天。

2019年春天,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我调到新组建的曹县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工作。机缘巧合,“业余”变“业内”,更多机会寻访,让我对曹县这块土地上的英雄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切的感悟。

在孔道口村,孔庆嘉的侄孙孔学军娓娓道来孔庆嘉烈士的故事:孔庆嘉曾进入毛泽东主席创办的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曹县,国民党党部把他吸收为工作人员。他创办“曙光书店”,组织“曹县社会科学研究会”,秘密建立农民协会,联系地方武装王喜太,策划武装暴动。由于计划外泄,1931年1月18日,国民党党部派人到县城姜街去抓孔庆嘉。在石蛤蟆街路口,上班路上的孔庆嘉与抓捕人员迎面相遇。1931年4月5日,孔庆嘉、任守钧和邓恩铭、刘谦初等22名共产党员就义于济南。中组部出具的文件中提道:临刑前经过大街时,他带头高呼“共产党万岁”!

在任守钧侄媳家中,我听闻任氏三兄弟前赴后继参加革命的故事:任守钧曾对家人说,苏联有一个列宁,把拯救劳苦大众作为终生使命。他也要向列宁那样,拯救中国的劳苦百姓。家人听不懂他的话,直到他父母因“通共”罪名被关进监狱。此次寻访,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任守钧唯一存世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目光炯炯有神,眉宇间有一股让人肃然起敬的英雄气。

郑尔拙出生于殷实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1927年10月,中共曹州支部在省立六中成立,郑尔拙为支部委员。这是菏泽市党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于革命的最低潮,祖国大地正笼罩在血雨腥风中。他的家成为革命的“招待所”,需要粮食,他让家人拿出来,为筹措经费,他卖了自家100多亩良田。因长年奔波,郑尔拙身染重病。养病期间,东躲西藏,常常住在偏僻阴暗的角落、潮湿无光的地窖,甚至还住过老乡家的夹壁墙里。弥留之际,郑尔拙说:我不能亲眼看到革命胜利,却深信中华大地一定会插满胜利的红旗。

走在曹县的大地上,走在家乡的田野里,英雄的气息时时升起。2021年春天,我们来到青堌集镇任庄村北的桐花林,桐花含苞待放,灌木枝干虬龙一般或盘延或匍匐。这里,正是缪堤圈战斗时一营战士的埋伏地。1939年3月,杨得志率队挺进鲁西南,组建冀鲁豫支队,连战连捷,声威大震。1939年6月21日(端午节),冀鲁豫支队第二大队二营、三营在缪堤圈迎敌,且战且退,诱敌深入,一营设伏,断敌后路。此战,毙伤日军百余人,成功夺得一门崭新的重型锡平大炮,大大鼓舞了鲁西南军民的抗战信心。

在王厂战斗遗址纪念碑前肃立,眼前是抗战烈士鲜血曾经染红的土地,耳边似有冲锋号角阵阵响起。1943年5月,年仅33岁的朱程调任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此时,日军逐渐式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6月下旬开始,朱程带队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消灭大批敌人,巩固扩大鲁西南抗日根据地。9月21日,日军纠集万余人,发动秋季大“扫荡”,兵分10路进攻鲁西南,企图一举摧毁抗日根据地。战斗上午8时打响,一直进行到下午4时,冲锋号忽然响起,朱程带领战士奋勇突围,不幸中弹倒地。

曹县百姓口中的“土山集战役”,是近代以来在曹县伤亡人数较多的一次战事。1947年9月,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沙土集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进至成武、定陶地区休整。22日,国民党第11师以主力向曹县城进犯。华东野战军以第三、第八纵队于22日14时向第11师发起攻击,第11师迅即退缩土山集、大义集凭坚固守。激战一晚,我军未能突破防御。23日18时,在炮火掩护下又发起攻击,再战不利,撤出战斗。据曹县党史记载,此战华野八纵伤亡达2000人之多,当地群众把伤员送到后方医院救治,战后及时安葬烈士遗体。曹县对人民军队的支持向来十分给力,整个解放战争中,有2.43万农民上前线抬担架、运伤员、送粮草,普通群众的身上也能散发英雄气。

寻访家乡英雄气,“红三村”是必去之地。接待我的是刘岗村的村民、义务讲解员刘宪忠、刘全义,他们把当年的故事深情地讲起:1938年11月,日军侵占曹县城,中共曹县县委转移至刘岗村,这里逐渐成为曹县乃至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抗战时期,“红三村”全民皆兵、众志成城,与日本侵略者和伪军、顽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1940年长达四个多月的“固守三村”保卫战,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反封锁、反蚕食斗争的范例。解放战争残酷的“拉锯战”时期,“红三村”群众怀着对人民军队的朴素感情,不惧“还乡团”的恐吓和屠杀,倾其所能帮助部队,尽其所有支援前线,出钱,出粮,出力,出工,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艰苦斗争的岁月,“红三村”培育了像刘齐滨那样克己奉公、毁家纾难的好公仆,培养了像王石钧那样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好干部,造就了像秦兴体那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好战士。历史的硝烟慢慢散去,精神的丰碑高高竖起。刘全义说:“后人怀念,就是不朽。活在我们心中,就是永生。我们要把这股英雄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千秋尚凛然,天地英雄气。寻访过程中,无论徘徊在战斗遗址,还是瞻仰红色踪迹,或者聆听先烈们的事迹,久远的故事一次次把我的心扉叩击,油然而生的是无限的敬意。这敬意,给革命先辈,也给“支前”的朴实百姓。这敬意,激励我把寻访继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