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鄄城县大埝镇军王庄扶贫车间内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味,近200名女工带着口罩,在各自的工作台上忙碌着,生产秩序井然。只见一个个零件,经过绕线、涂胶、焊锡等十多道工序后,最终制成一个个喇叭音圈。
“这里的工作不仅简单易学,而且收入可观,像我这样腿脚不便的人,能有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心里很是知足。”今年41岁的张静玲是大埝镇石黄店村村民,前些年,其丈夫在外打工时伤到眼睛,无法工作。腿有残疾的张静玲也只能在家接些藤编的活计,收入很不稳定,成为村里的贫困户。去年11月份,她来到扶贫车间上班,成为了一名正式工人,主要是将加工好的音圈放在电表上,进行过电测试。经过简单的培训,上岗没几天,就成为了一名熟练工。现在每天80多元的收入,让她今后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疫情期间不方便外出务工,在这里上班,活不重,每月还能领三千多元的工资,补贴家用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挺不错的。”家住箕山镇谷庄行政村的村民谷清丽告诉记者。多年来,她和丈夫一直在外地开馍店,无暇照顾家庭。今年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不方便,又需要照顾没开学孩子,于是,就放弃外地的生意,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车间自复工以来,工人就开始陆续返岗。为了保障疫情期间的用工安全,每天对车间进行两次消毒,给工人发放口罩、检测体温,为大家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扶贫车间负责人郝春霞说,扶贫车间主要从事音圈加工,技术相对简单,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去年4月份投产以来,订单就接连不断。今年受疫情影响,订单积压严重,工人盼着复工。2月21日,车间复工后,在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实现增收的同时,还为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目前,该车间共有6条生产线全面运行,用工量比年前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由于订单较多,工人们干劲也很足。
文/图 记者 王 燕 常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