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第A3版:时事新闻

小虫子有大“钱”景

——红船镇“虫老板”带领村民勇闯致富路小记

日前,走进鄄城县红船镇大冯庄村黄粉虫养殖基地,只见一排排养殖盒整齐码放,工人正忙着筛检金黄色的黄粉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虫,如今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基地负责人徐拥军介绍,目前月产量达10吨,年利润超百万元,带动8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徐拥军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早年经营筷子厂效益不佳,于2021年又瞄准了黄粉虫养殖。“黄粉虫蛋白质含量高,是蝎子、牛蛙的优质饲料,干品还能出口外销,前景广阔。”他认真地说。经过用心钻研学习,他很快就掌握了养殖技术,但当地劳动力成本高、竞争激烈的问题逐渐显现。转机出现在2022年,红船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大冯庄村一处闲置的2000平方米食用菌恒温棚推荐给徐拥军。“这里设备齐全,温度可控,租金合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徐拥军当即决定落户。

“黄粉虫60天就能完成一个生长周期,对温度、湿度要求严格。我们采用分层立体式养殖,效率比传统方法大大提高。”在恒温棚内,技术员冯凤霞正在记录虫盒的温度和湿度。目前基地养殖规模达2万盒,活体主要销往国内特种养殖企业,干品则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欧美,占销售总量的80%。“去年接到一笔20吨的海外订单,车间连夜加班赶工。”徐拥军笑着说。

产业兴旺让周边群众也尝到了甜头。村民张翠莲在基地负责虫盒管理、饲料投喂等工作,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以前在外地打工,顾不上家。现在走几步路就能上班,收入稳定,还能学技术。”张翠莲笑着说。徐拥军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积极传授养殖技术,向周边农户讲解黄粉虫的养殖要点、病害防治等知识。这种“基地+农户”的模式,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让村民多了一条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产业惠民。

通讯员 王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