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第A2版:综合新闻

科学应对晚播 精细管理保丰收

——我市农技专家“支招”秋种助农增产侧记

“晚播不等于减产!”面对秋季连续降雨这一特殊农情,我市采取“散墒整地、精管晚播、秸秆还田”等综合措施,针对秋种工作展开技术指导,为小麦安全越冬和明年丰收筑牢根基。

排水施肥:为播种打好“地基”

“连续降雨对秋种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农田土壤湿涝,对适时播种、机械作业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麦喜隔年墒’,土壤底墒充足,为今冬明春小麦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农科院副院长李思同提醒,农民朋友不要过于担心,晚播不等于减产,晚播有增产的经验,要坚定信心、选准路子,种足种好小麦,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

持续降雨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李思同说,要适当增施肥料,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将氮肥比例提高至70%,适当增施磷肥,以满足晚播麦苗前期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可适量增施锌肥,提高抗逆性。

散墒整地:改善播种作业条件

“宁可晚播,不能乱耕。”市农科院小麦所所长林坤告诉记者,面对湿涝的农田,散墒整地是当务之急。

在低洼地块,农户们纷纷行动起来,疏通地头沟、田间腰沟、地外排水渠,构建起一个畅通的排水系统。对于积水严重的地块,则可以采取水泵抽水。田间地头,轰鸣的机器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一股股水流被抽离出农田。

对于土壤过湿的田块,可以采用“深沟沥水”的方法。在田间开挖深度大于30厘米的深沟,让耕层水分向下渗透、向空气中蒸发。“这就像给土地‘开窗通风’,能有效改善耕作播种的机械作业条件。”林坤说。

秸秆还田:多次粉碎均匀掺混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但今年玉米秸秆潮湿、留茬高,给秸秆还田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农技专家提出“深耕翻埋+旋耕混埋+生物促解”的解决方案。

“在作业中,农机手可以采用低转速多次粉碎技术,将秸秆碎段控制在5—8厘米,并配合腐熟菌剂加速分解。对于低洼地块,可以采用‘深松—旋耕—起垄’三级散墒法,粉碎秸秆与表层土壤均匀掺混,从而解决土壤湿涝问题。”林坤告诉记者,秸秆离田利于散墒整地,有条件的地区,利用秸秆打捆机就地打捆或人工离田,进行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增值利用。

镇压技术:结合实际实施双镇压

播前播后双镇压,能够粉碎坷垃,沉实土壤,蓄水保墒,抵御冻害,是多年生产实践证明的一项好技术。

“今年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墒制宜,播种时实施双镇压作业的,要及时调整镇压装置,播后适度轻压,防止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出苗;播种时不实施双镇压作业的,可在土壤封冻前或小麦返青时进行镇压。”李思同告诉记者。

越冬管理:为明年丰收“蓄力待发”

小麦出苗后,越冬前怎么管理才能保证明年有个好收成?

李思同建议,首先要查苗补种,对缺苗断垄地块,及早查苗补苗;其次要封闭除草,利用土壤墒情优势,在播后苗前,进行封闭除草;当温度过低时,要保墒防冻,因地制宜开展冬前划锄、合理镇压,增温保墒、抗逆防冻,必要时浇灌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

“越是小麦晚播,越要精耕细作。农民朋友们只要通过科学的播种措施,再加上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就可以实现小麦的稳产增产。”李思同说。

记者 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