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第A2版:综合新闻

沃野革新 “链”动未来

——菏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纪实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邵庄镇刚采收的蔬菜,现摘现发,脆嫩新鲜,下单还能享优惠……”近日,在曹县邵庄镇安庄村蔬菜大棚内,主播在镜头前熟练地介绍着家乡的特色蔬菜,弹幕互动热烈,订单不断刷新。这正是邵庄镇探索“直播+农产品”销售模式的生动缩影。该模式通过定制化保鲜包装、对接冷链物流专线,实现了蔬菜从田间到消费者餐桌的“新鲜直达”,解决了此前蔬菜在保鲜、运输等环节制约外销的“卡脖子”难题。“直播+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背后,是菏泽农业智慧化进程的集中体现。从靠天吃饭到应天而作,当牡丹花香浸透产业链条,当特色产业点亮广袤乡野,这片被黄河滋养的土地,正展现出蓬勃生机。

科技赋能 智慧农业提质增效

在菏泽的田间地头,一场数字革命正悄然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近日,定陶区马集镇种植户柴永雷的手机收到大风降温预警,他轻点屏幕远程开启增温灯,有效避免了损失。这样的“数字大棚”系统实现了对温湿度、肥力、光照的远程监控和智能调节,让管理“一目了然”。灾害预警、智能防控等功能大幅提升了生产安全系数与效率。

如今,智慧农机已成为菏泽农业的新名片。“过去喷洒农药,一人一天最多喷20亩,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天能作业500亩。”郓城县张鲁集镇农户李庆华说。

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菏泽农业领域快速应用。在定陶区、郓城县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作物长势记录仪、智能虫情采集站等设备构筑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24小时采集数据,并通过高速网络实时上传至云端,为农业生产装上了“智慧大脑”。

特色崛起 多元产业绽新姿

牡丹一直是菏泽最亮丽的名片。如今,菏泽特色农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图景。

芍药鲜切花产业异军突起。在山东盛世芍花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智能温控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系统正进行精准灌溉。公司年产牡丹、芍药鲜切花超千万支,产品覆盖全国多个城市,年产值突破数千万元。

“南果北种”的产业图景正在巨野县龙堌镇上演。龙麟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冬暖式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蓝莓树枝繁叶茂。作为山东省单体规模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该产业园预计2025年产量将突破40万斤、产值达3000万元。

在“中国玫瑰第一镇”定陶区黄店镇,万亩玫瑰花开似海,花农实现“即采即售”,亩均收益达7000元至8000元。

东明县则充分发挥“黄河入鲁第一县”的沙质土壤优势,大力发展西瓜产业,全县西瓜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稳居全国前列,品牌价值突破32亿元。

链条延伸 精深加工增价值

在单县,一只羊被“吃干榨尽”:羊肉做成预制菜,羊骨熬制汤包,羊皮加工成皮革制品,羊血用于生物制药。“过去卖活羊,卖不出高价;现在通过精深加工,价值翻了好几番。”单县高韦庄镇美佳青山羊养殖公司的智慧养殖场饲养员王新爱介绍。

在曹县,芦笋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在食品加工企业的车间里,现代化流水线高速运转,一罐罐芦笋罐头快速锁鲜,通过输送带走向全球市场。作为芦笋种植大县,曹县先后开发了芦笋汁、芦笋粉、芦笋啤酒、芦笋胶囊等30多种深加工产品。产业链的不断拉长,赋予了农产品“扬帆出海”的底气。

机制创新 合作共赢促增收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创新机制,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郓城县丁里长街道丁东村,村民通过“村企合作”模式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路径。该村与企业深度合作,聚焦经济作物开展规模化种植。企业提供优质种子和技术指导,待作物丰收后统一收购,形成“供、种、管、收”一体化合作链条,有效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

成武县汶上集镇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采用“保底工资+利润分红”的经营模式,把大棚分包给村民。产业园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承包大棚的工人按利润分红,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增强了责任心。

巨野县工笔牡丹画产业探索出“经销商+合作社(画院)+农民画师”的模式。一般画师年收入数万元,优秀画师年收入可达近十万元。

人才集聚 返乡创业添活力

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人才回流。

在曹县大集镇,曾经的“劳务输出大镇”变为“电商强镇”,所有村都成为淘宝村,带动数万人返乡创业。“过去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一位返乡大学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巨野县工笔牡丹画产业为不愿再背井离乡的农民提供了平台。在田桥镇柏杏书画院,农民画师吉宇曾经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两次家。如今,他在书画院学习工笔牡丹画,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巨野县以县级画院为核心、镇街基层书画院为支撑,数千个绘画村和家庭画室为基础谋篇布局,全面开展公益培训,重点培训留守妇女、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

从“一朵花”的匠心培育到“一条链”的融合创新,菏泽农业的升级之路,正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生动样本。这个曾经以牡丹闻名天下的农业大市,如今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鲁西南大地上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

记者 仝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