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武县九女集镇林下地缸发酵示范园内,1万余口腌制大缸在楸树下整齐排列,经历日晒夜露的自然发酵,延续着一份跨越百年的味觉记忆。
成武酱大头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成武县令武秉仁进贡本地老银昌酱大头,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御赐“紫琥珀”之名,成武酱大头由此成为宫廷御膳,声名鹊起。如今,这项传统技艺在九女集镇不仅得以完整保留,还在现代工艺的助力下焕发新生。成武酱大头以优质“乔杂五号”大头菜为原料,采用本地自产黑小麦制酱,结合林下“地缸浅埋发酵”工艺,历经3年日晒夜露、32道纯手工工序精制而成,已荣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重认证,畅销全国各地。
“从制酱、酵坯、分切、酱制到伏晒、夜露,全部32道工序均手工完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武酱菜第十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牛建华介绍。一批酱菜的制作周期长达3年——制酱一年,腌制一年,酱制再一年。全程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完全依托自然发酵与浸渍。这种古法工艺使其形成了特殊的酚香气息,兼具驱蚊抑菌之效,成就了“外无蚊蝇、内无蛆虫”的酿造奇观。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企业积极顺应市场变化,推动产品创新。新一代酱大头精选菜体“中芯”部分,坚持原生态发酵与零添加理念,融香、甜、咸三味于一体,成品棕红透亮、咸甜适中、脆爽可口。独立小袋包装更符合现代消费习惯,新品一经推出便迅速引爆市场,引领酱菜“新食尚”。
依托这一深厚非遗资源,九女集镇创新推出以“非遗传承+文化体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研学模式,将百年酱菜技艺转化为互动性强、知识性丰富的沉浸式课程。中小学生得以亲手体验“老酱传新”的奥秘,感知“四酱淬炼”的匠心,在一缸一酱之间播下非遗的种子,实现文化传播与产业价值的双重提升。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各类研学团队超过1万人次,开辟了传统工艺焕新传承的有效路径。
酱菜产业的崛起,不仅带动企业自身成长,更激活了整个产业链,催生了多个标准化芥菜种植基地。酱菜企业采取“以单养单”方式,在保障原料品质的前提下,保底收购种植基地农产品,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镇芥菜种植面积近6000亩,每年可为种植户增收1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建一个企业、带一片基地、富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
九女集镇党委、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积极发挥引导与扶持作用:一方面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化解资金、土地等难题;另一方面强化品牌推广,通过组织参展、电商直播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推进酱菜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规划建设地缸发酵体验区及农耕文化体验馆,着力打造集生产、体验、观光于一体的酱菜文化产业园,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九女集镇党委书记牛广凯表示:“我们坚持‘小酱菜、大产业’发展路径不动摇,通过‘深挖特色、延伸链条、创新驱动、品牌引领’等方式,深化‘特色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模式,突破‘小而散’‘低而粗’的发展瓶颈,逐步成长为带动乡村振兴、承载文化自信的酱菜文化产业。”
如今,酱菜产业已成为九女集镇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田园与酱香在此处交汇。越来越多的农民借此走上致富道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酱菜文化的独特魅力。下一步,九女集镇将继续深耕酱菜产业,推动工艺创新、品质提升与发展模式升级,让这坛百年“老味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 孔博